关于骨矿含量与骨折危险阈值增龄变化的研究.docVIP

关于骨矿含量与骨折危险阈值增龄变化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骨矿含量与骨折危险阈值增龄变化的研究

关于骨矿含量与骨折危险阈值增龄变化的研究 【关键词】 骨矿含量;骨折危险阈值;年龄 原发性骨质疏松以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骨密度测量是目前最直接、最明确的检测手段〔1〕,虽然WHO推荐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中以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值为金标准,但也存在许多因素影响测量结果〔2〕。为了定量分析骨矿含量下降与骨折危险性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对近期内发生骨折的病人和非骨折对照人群的桡骨骨矿含量采用X光骨矿含量测量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且按年龄分为≤60岁和>60岁两组人群,阐述两者的关系,确定骨矿含量下降与骨折危险的阈值范畴,为临床干预提供 参考 。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骨折病人96例,均为18个月内发生非暴力性骨折(包括股骨颈、椎骨、桡骨远端等骨折),确定为骨折组;其中男38例,女58例,年龄43~96〔平均(68±10.3)〕岁。选取同期非骨折对照组185例,年龄、性别对比无显著差异。对所有入组人员按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其中,≤60岁组93例,包括骨折组41例、对照组52例;>60岁组188例,包括骨折组55例、对照组133例。   1.2 方法   对骨折组人员进行骨折部位及左侧桡骨中段正位X光片摄像,对照组人员进行左侧桡骨中段正位X光片摄像,并由3名以上骨科医生给予明确诊断,然后分别采用光密度骨矿含量测量仪(SDT2型,天津圣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对X光片进行扫描,测量其骨矿含量值(g/cm2)。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10.0统计软件,数据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内参数调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骨折组与对照组骨矿含量比较   两组比较骨折组骨矿含量显著降低(P0.001),尽管存在身高、体重等因素影响,但经调整均值比较后仍有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1。表1 两组骨矿含量值比较(略)   2.2 骨折组与对照组骨矿含量不同年龄组比较   ≤60岁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60岁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60岁骨折组与>60岁骨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骨折≤60岁对照组与>60岁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表2 两组骨矿含量值不同年龄组比较(略)   2.3 骨矿含量阈值与骨折关系的比较   随骨矿含量阈值范畴的降低,骨折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骨折危险阈值范围在0.3~0.59 g/cm2之间;并且非骨折>60岁人群骨矿含量阈值明显低于≤60岁人群。见表3。表3 骨矿含量阈值(g/cm2)与骨折关系的比较(略)    3 讨论 通过X线衍射技术对体外矿化结节的研究表明,其中的矿物质主要以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式存在,与骨骼矿物质成分相同〔3〕,可在一定程度反映成骨细胞的矿化功能。长期以来,由于对早期骨质疏松认识不足,未能及早预防及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仍有大量骨折发生〔4〕。骨矿含量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是长期以来临床关注的问题〔5〕。致残率高,危害严重又无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别是髋骨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危害性更大,其病死率为10%~20%〔6〕。本文比较了骨折人群和非骨折人群的骨质骨矿含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出骨折及非骨折人群的骨矿含量,并且按年龄分析了60岁及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的骨矿含量情况。结果显示骨折人群与非骨折人群的骨矿含量差异显著,低骨矿含量值是发生骨折的重要客观依据,提示,60岁以上人群骨质骨矿含量明显低于60岁及以下人群,其形成原因是生理性或是病理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研究还表明,通过测定骨矿含量值可以预示非暴力性骨折发生的危险性。依据本文骨折组对应骨矿含量测定阈值范围,其危险阈值为0.20~0.59 g/cm2,骨矿含量与骨折危险呈负相关,骨矿含量每降低0.1 g/cm2,骨折危险性约增加1倍。尽管非骨折对照组被测人群中有部分人员已在这一阈值内且没有发生骨折,但应被列为骨折发生的危险人群,尤其60岁以上人群具有高危险性,应尽早得到临床干预。    【 参考 文献 】   1 王宏芬.浅谈骨密度检测方法及体会〔J〕.中华 现代 临床医学杂志,2005;22(9):2267.   2 赵宏宇,申宝忠,刘 琳.年龄因素对中老年妇女腰椎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重复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30(5):8990.   3 Rey C,Kim HM,Gerstenfeld L,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patite crystals of bone and thEir matur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