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研究进展.docVIP

我国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研究进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研究进展.doc

我国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研究进展   摘 要: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频繁暴发给我国大菱鲆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将综述我国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及其病原虹彩病毒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病毒性红体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菱鲆 红体病 虹彩病毒   中图分类号: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30-01   1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   因肉质美味而被大众熟知的大菱鲆(S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隶属于硬骨鱼类、鲽形目,双眼位于身体的一侧,俗称比目鱼和多宝鱼[1]。大菱鲆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病害也随之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大菱鲆红体病的频繁暴发,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大菱鲆的健康养殖。通常把大菱鲆鳍基部和腹面脊椎骨沿线充血发红的病症称为大菱鲆红体病,根据已有报道大菱鲆红体病的病原是多样性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都会使大菱鲆出现相似的红体病症,但其中以病毒性病原导致的损失尤为明显。   病鱼在感染初期死亡较少,但出现明显症状后很快死亡,属亚急性死亡。患病和垂死的大菱鲆主要的病症是体表无明显损伤,但是在鱼体腹面无眼侧沿脊椎骨附近皮下及各鳍部淤血、发红;严重时整个鱼体腹面呈粉红色,同时鳃丝呈暗灰色。解剖后可见病鱼肿大的肾脏呈灰白色,血液稀薄、凝固性很差[2]。   2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流行概况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从2001年开始导致大菱鲆鱼苗和养成鱼大量死亡,并且在我国多个大菱鲆养殖场流行。特别是在2003年,山东省烟台蓬莱的一家大菱鲆养殖场,养成期的大菱鲆在发病后1个月内的累积死亡率高达20%以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秋、冬季节(8~12月份)为该病毒侵染的高发季节,在大菱鲆养殖的各个时期都有感染,包括苗期、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感染力较强[2]。   3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病原研究   2004年史成银等首次报道了我国养殖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经电镜观察,在红体病鱼的鳃、肾脏、脾脏和肠等多个组织内发现了近球形的病毒,二十面体对称,呈现典型的内酯膜样结构[3]。   3.1 分子水平研究   史成银等从红体大菱鲆中分离得到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测定了其全基因组序列,克隆了ATPase和MCP等基因,并对获取的全序列进行了基因组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验证了大菱鲆红体病病原为虹彩病毒,同时也为虹彩病毒的分子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分子检测领域陆续报道了根据该病毒的保守基因而建立的多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常规PCR检测技术、Real time PCR技术、套式PCR以及核酸探针技术等[4~8],为大菱鲆红体病的及时诊断提供了多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技术,以对症下药。   李向勇等对病毒粒子的蛋白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患病大菱鲆不同组织中提纯到了病毒粒子,对提纯的病毒粒子进行SDS分析,并分离出了50.9 KDa的蛋白带[9]。王亚楠等使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在毕赤酵母中重组分泌表达,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MCP构建诱饵蛋白,筛选与TRBIV MCP相互作用的大菱鲆脾细胞蛋白,从而揭示虹彩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10]。   3.2 细胞培养水平研究   病毒的分离和培养常用方法是敏感细胞培养技术。史成银等利用牙鲆胚胎细胞(flounder embryonic cell line,FEC)接种TRBIV,实验结果表明,过滤除菌的含大量病毒的病鱼脾组织匀浆液可以使FEC单层培养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而且在病变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观察到大量的病毒粒子。樊廷俊等使用牙鲆鳃细胞系(FG)细胞接种TRBIV,细胞出现了典型的细胞病变,同时还优化了病毒的培养条件[2,8,11]。   3.3 疫苗水平研究   在病毒疫苗研究方面,樊廷俊等利用甲醛灭活法制备了TRBIV灭活疫苗,并用病毒感染实验证明了TRBIV疫苗对健康大菱鲆具有安全性和极高的免疫保护率,可用于大菱鲆的预防免疫[12]。   4 前景展望   近年来,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的研究从诊断检测、疫苗研制、病毒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比如揭示该病毒具体的感染机制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调控方式,找出宿主抗病毒基因等,以便开发出有效可靠的特效疫苗,对大菱鲆红体病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霁霖.海水养殖新品种介绍—— 大菱鲆[J].中国水产,2000,293(4):38-39.   [2] 史成银.我国养殖大菱鲆病毒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