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ppt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ppt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ppt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编辑发行:西安恒谦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答案 B 答案 B 答案 D 答案 B 答案 A 答案 D 答案 B 答案 B 答案 B 答案 C 答案 D 答案 B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编辑发行:西安恒谦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作业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不同特征;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的具体情况和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作业设计 限时:4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
A.周王 B.贵族
C.平民 D.奴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能力。“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2.《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 “雨我公田”说明井田制尚且存在,“遂及我私”说明井田制虽存在,但已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因此,B项符合题意。
3.《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解析 在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包括土地和人口,都是周王授予的,不得擅自更换。题目中两国擅自交换土地,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故选D项。
4.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项。
5.郭沫若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解析 B项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确立的。“初税亩”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是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选择A项。
6.“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解析 “千年土地八百主”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故选D项。
7.“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析 通过“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该制度实行于汉代以后,首先排除A项,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这项制度实施的目的是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8.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解析 北宋史学家认为,唐朝时,政府不再有闲置的土地,不再进行授田,因此均田制成为一纸空文。分析各选项可判断,均田制被破坏是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和土地兼并。选择B项。
9.在私有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56民族之——布朗族.ppt
-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综合法和分析法(一).ppt
- 旅游文本中专有名词的翻译.ppt
- 《楼书专题》之《万科森林度假公园》.ppt
-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1-1【配套备课资源】2.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ppt
- 中国下一个经济奇迹是互联网经济.ppt
- 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简介.ppt
- 旅行社擅自改变旅游行程造成该观光团未能游览.ppt
- 中国与香港竞争法最新发展跨境经济融合及竞争事宜.ppt
-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2-2精要课件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