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后部中药学重点整理
“浙八味”:杭白芍、杭菊花、延胡索、玄参、於(白)术、笕麦冬、浙(象)贝母、温郁金。
“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
四君子汤(补气):人参、白术、茯苓、甘草,1)加半夏、陈皮为六君子汤,2)加木香砂仁为香砂六君子
四物汤(补血活血):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加四君子汤为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加四物汤再加黄芪、肉桂
炮制的概念:
中药在使用前的加工和修整过程称~
炮制的目的:
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负作用。----(减毒) 巴豆压油取霜
2.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增效) 麻黄、枇杷叶蜜制增强润肺止咳功能
3. 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改性) 生地黄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滋阴补血、生精填髓
4.纯净药材,分检药物,区分等级。-(纯净) 石膏挑出沙石、远志抽心
5.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便用)
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便服)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僵蚕
7.干燥药材,利于贮藏。-----------------(便藏)桑螵蛸、刺猬皮炮制后保存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引经)知母、黄柏、杜仲经盐炒增强入肾经作用
炮制方法:
1.修制:①纯净处理 ②粉碎处理 ③切制处理
2.水制:①(漂)洗 ②浸泡 ③闷润(闷/伏)④喷洒(淋) ⑤水飞(在水中获得极细粉末)
3.火制:①炒 ②炙(液体辅料拌炒药物) ③烫 ④煅 ⑤煨
4.水火共制:①煮 ②蒸 ③炖 ④潬 ⑤淬
5.其它制法:常用的有发酵 、发芽 、制霜、精制、药拌等。
制霜法分为:压榨、渗析、煎煮、升华、冷冻
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
药性内容包括性(四气)、味(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五个方面。
药性理论,内容包括:药性内容及配伍和用药禁忌。
四气[寒热温凉(平)]是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性质(寒、热)相对而言的。
寒凉性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用多兼抗菌、消炎、镇静而具抑制性质,具有降低人体病理机能亢进的功能。----治阳盛热证
温热性药:温里散寒、温经通络、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等功用,多兼刺激、鼓动强壮而具兴奋性质。具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的功能。----治阴盛寒证
五味 酸(涩)、苦、甘(淡)、辛、咸
☆★苦: 泄:(1)通泄——大黄——热结便秘 (2)降泄——杏仁——肺气上逆喘咳
(3)清泄——栀子——热盛心烦
燥:主治湿证(1)苦温—治寒湿—苍术、厚朴
(2)苦寒—治湿热—黄连、黄芩
坚阴:(泻火存阴含义)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虚之相火亢盛的萎证。
黄柏平相火妄动、固肾精,便是坚阴]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呼吸系统咳、痰、喘—桔梗
毒性: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药物有毒成分
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中药的配伍(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意义:(目的)
1.提高与促进疗效-------(增效) 2.减低毒性与副作用---(减毒)
3.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应变) 4.改变与影响药效-------(改效)
影响升降浮沉、功用、药性
☆★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七情”。
1.单行:单味药治病,如鹤草芽驱虫。
2.相须:功效相似的药配伍可相互增强原有疗效,麻黄配桂枝。
3.相使: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黄芪配茯苓 。
4.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半夏畏生姜。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绿豆杀巴豆毒。
6.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生姜恶黄芩。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
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十八反: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
中药名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本经》称之谓相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