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健康皮肤正常微生物群.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与健康皮肤正常微生物群

皮肤正常微生物群 你化妆吗? 得过脚癣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病情? 得过粉刺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病情? 由于皮肤与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直接接触,作为人类的体表屏障,皮肤上经常有一些微生物存在,其中一部分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可较长期地寄生在人体的皮肤上,称为皮肤正常微生物群,亦称皮肤正常菌群。 包括细菌、真菌、 病毒、支原体以及某些原虫。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人体皮肤微生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研究对象:10名健康志愿者 发现分属19个门,205个属的11.2万种菌 皮肤菌群分布 固有皮肤菌群:固有菌群永久定居于皮肤上,其定居在皮肤表面、角质层和表皮外层及皮肤和毛囊的深缝中。这些微生物能够在皮肤上生长和繁殖,不侵入或破坏皮肤组织。较深皮肤区域中的这些菌群不能通过洗涤轻易除去。固有微生物是无害共生体。 暂居菌群:暂居菌群是置于皮肤上、但是不在那里繁殖的微生物,或者在皮肤上繁殖和短期存在的污染物。它们不能永久存在于健康皮肤上,暂居有机体是可能的病原体。 不同的部位,栖居的微生物不同。如在人前额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疮疤丙酸杆菌,而在腋窝主要栖居人葡萄球菌和贪梦丙酸杆菌。 同一生境不同个体的微生物群有差异,如在腋窝,皮肤干燥者多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而皮肤湿润的人多为棒状杆菌。 不同生境微生物种类不同: 油性皮肤区域:集中在眉毛之间、鼻子两侧、耳朵内侧、头皮后侧以及上胸部和背部; 湿润皮肤区域:鼻子、腋窝、肘部、指缝、腹股沟、臀部缝隙内侧、膝盖后侧、脚底和肚脐; 干燥区域:前中臂的内侧表面、手掌及臀部。 干燥和湿润的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种类比油性皮肤多,油性皮肤上的微生物种类最为统一。 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当皮肤表面有微小损伤或其它损坏时,特别当正常皮肤菌群被抗生素或过度洗涤而损害时,病原微生物定居的危险就会急剧增加。 随年龄变化 婴儿出生后最初几天,皮肤菌群还未发展,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险非常高。 皮肤表皮葡萄球菌有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前额的疤疮丙酸杆菌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性别 20岁以前男女间疤疮丙酸杆菌(厌氧菌)无差异,而20岁以后男性疤疮丙酸杆菌密度显著地高于女性,前者平均每平方厘米前额皮肤6.7x105个活菌,后者为6X103。而需氧菌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宿主前额皮肤优势种群的演替,与宿主皮脂产生增减相平行,皮脂产生受人雄激素的影响,青春期分泌增加,皮脂腺也分泌旺盛,皮脂类物质对皮肤优势细菌种群生长提供重要的刺激物质或营养。 季节、气候、湿度、气温、生活习性和淋浴、洗脸等因素 以皮肤葡萄球菌为例: 无论是洗脸或淋浴脸部和胸部,皮肤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在6-10个小时后恢复原来菌数。 气温升高,湿度超过70%时皮肤葡萄球菌数增加(含水量增加有利于细菌增殖与生长) 气温升高,若湿度增加不明显时葡萄球菌增加也不显著。 湿度高,而气温过低时,葡萄球菌增加也不明显。 5-8月夏季,人额部和上胸部葡萄球菌数增加显著。 皮肤常住菌的演替也受皮肤pH值的影响,而皮肤pH值又受大气温、湿度及宿主汗腺、皮脂腺排泄的影响。 夏季pH偏低; 男性pH偏低; 皮肤表面pH值欧美白种人约为4.0-7.0,日本人约为4.2-5.6之间,我国人皮肤的pH情况尚待研究。 。 皮肤菌群功能 营养作用 人提供给皮肤菌群的营养: 表皮鳞状上皮细胞逐渐角化后一些残余物如磷脂和相当数量的肤氨酸、半恍氨酸等氨基酸。 皮肤每日蒸发和排汗约500毫升水分,并带出一定量的糖、电解质等 皮肤菌群提供给人的营养: 皮肤微生物分解脂类、固醇类、角质蛋白等可通过角质层细胞膜、毛囊开口处及细胞间隙为皮肤棘细胞和基底层圆柱细胞等吸收,促进皮肤细胞的生长,延缓皮肤老化和皱纹的产生。 协助皮肤生理功能发挥 皮脂腺分泌的脂质由微生物作用形成一层乳化脂质膜,该脂质膜由许多游离脂肪酸构成,称为酸罩,它可以中和沾染皮肤的碱性物质,抑制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生长,对皮肤起保护作用。 乳化脂质膜与角质层一起防止水分过度蒸发作用,对皮肤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 免疫作用 皮肤微生物尤其是过路菌中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作为自然存在的非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增强机体一般免疫力。 与暂居或致病菌相比,固有皮肤菌群能更好地适应于皮肤,通过竞争皮肤表面的附着位点和必需营养来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定居。 皮肤菌群功能 营养作用 协助皮肤生理功能发挥 免疫作用 自净作用 自净作用 固有皮肤菌群的有机体能够产生抵杭病原微生物的抗菌物质,具有重要的皮肤自净作用。 皮肤一些常住菌可产生抗细菌的、抗真菌的、抗病毒甚至抗癌的物质。 表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