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候与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与容量分析.pdf

不同气候与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与容量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气候与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与容量分析.pdf

中国农业科学 2017,50(6):1067—1075 ScientiaAgriculturaSinica doi:10.3864~.issn.0578-1752.2017.06.008 不同气候与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特征与容量分析 王传杰 ,肖婧 ,蔡岸冬 ,张文菊 ,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100081;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 430070) 摘要:【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生物肥力的重要指标,是土壤养分重要的周转库。探讨不同气候和 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生物量碳、氮)的特征及容量,对于深刻认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及提 高土壤生物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l本研究从中国知网、万方和webofScience3个文献数据库,以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中国农田”和 “长期施肥”为关键词,共收集 目标文献 42篇,包括 458组含土壤有机碳 (SOC) 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SMBC)和 414组含土壤全氮 (TN)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SMBN)的数据集,涵盖了 4种气候下的2类施肥条件 (施有机肥:单施或配施,+0M;不施有机肥:无肥和化肥,一0M)。土壤微生物熵 (SMBC/SOC)和 SMBN/TN的中值差异性均采用 Kruska1-Wa11iSH单向显著性检验 (尸0.05),容量分析采用 界限分析方法。【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SMBC与S0C和 SMBN与 TN之间均存在显著线性 正相关关系 (尸0.01),长期施用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增加的响应系 数分别为24.77和 30.27,显著高于化肥或不施肥条件 (分别为 19.88和 19.86)(尸0.05)。界限分析结果显 示,不同施肥措施下 SMBC对 S0C增加响应的最大值为 33.45—36.00,SMBN对 TN的最大响应系数为 45.45~ 49.79,当前条件下SMBC和 SMBN还有 37.99%和 49.66%的提升空间。不同气候条件下SMBC/SOC和 SMBN/TN均存 在显著差异 (尸0.05),其中,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区 SMBC/SOC的中值最高为 2.73%,其次为亚热带湿润区 (2.45%)和暖温带湿润 区 (2.31%),中温带湿润区最低为 1.48%;SMBN/TN的中值大小顺序为:暖温带湿润区 (4.72%)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区 (3.5O%)亚热带湿润区 (2.99%)中温带湿润区 (1.8O%)。不同施肥条 件下SMBC/SOC和SMBN/T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5%一6.5O%和0.50%一9.72%,但其中值并无显著差异(尸0.05o 对于同一气候条件不同施肥措施而言,仅在 中温带湿润区,施有机肥处理对微生物量碳 (氮)占总有机碳 (氮) 的比例有显著影响 (尸0.05)。【结论】气候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所占比例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施肥模式 虽然不能显著改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比例,但有机肥的施用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提升效果显著高于化 肥或不施肥,该结果对于土壤生物肥力的调控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农田;施肥;气候;土壤微生物熵 (SMBC/SO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CapacityandCharacteristicsofSoilMicrobiaIBiomassUnder VariousClimateandFertilizationConditions AcrossChinaCroplands WANG ChuanJie,XIAO Jing ,CAIAnDong,ZHANGW enJu,XU M ingGang (1institute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RegionalPlanning,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NationalEngineering LaboratoryforImprovingQu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