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本科护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麻疹本科护理

麻 疹 (MEASLES)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 发热 咳嗽 流涕 眼结膜炎 口腔粘膜斑(Koplik spots) 皮肤斑丘疹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强,易流行 病后持久免疫力 一、病原学 病原学 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 只有一个血清型 — 抗原性稳定(疫苗免疫稳定) 球状或丝状,单股负链RNA病毒 脂蛋白包膜有三种结构蛋白: 血凝素H:主要蛋白,识别靶细胞受体,促进病毒粘附于宿主细胞 融合蛋白F:病毒扩散时使病毒细胞与宿主细胞融合 基质蛋白M:与组合病毒成分及病毒繁殖有关 抵抗力弱 ,不耐热、紫外线及消毒剂,耐寒、耐干燥— 疫苗冷藏保存 病毒培养及传代 — 减毒活疫苗 麻疹病毒 二、流行病学 国内外疫情动态及流行概况 全球每年约有3000万左右的病例,35万人死于麻疹 我国1965年普种疫苗后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后稳定在10/10万左右的水平 2005年-2006年麻疹发病大幅度上升,成为20年来的最高峰,人口流动是发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传染源 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急性患者为本病唯一传染源 无症状携带者及隐性感染者少 发病前2天~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逐渐减低,疹退时已无传染性 病毒由鼻、咽和眼分泌物排出,尿中也可排出病毒且持续数日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 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经口、咽、鼻部或眼结合膜侵入 密切接触亦可传播 由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病后免疫力持久 成人患者有增加趋势,因成人多因幼时接种麻疹疫苗后未再复种,抗体水平降低而成为易感者 流行特征 冬春季为多,全年均可发生 缺乏周期性,流行强度减弱。我国麻疹疫苗广泛推广以后,高峰期为当年的1月份至5月份 年龄后移。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多见于6个月至5岁小儿 流行地区:流动人口居住地及免疫空白点 轻型多,不典型多 三、发病机理 病理过程 麻疹病毒 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 血 单核巨噬系统复制 借飞沫 第一次病毒血症 (肝脾骨髓淋巴结) 少量病毒 呼吸道 眼结合膜 口咽部 皮肤及胃肠道 血 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病毒直接作用 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 病毒 激活 T淋巴细胞 致敏的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单核细胞浸润 感染麻疹后,由于T淋巴细胞受侵犯,机体免疫功能暂时受到抑制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及典型分期 潜伏期约10d(6一18d),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一4周 典型麻疹分三期:每期约3~4天,全程10-14天(简记烧三出三退四) 前驱期 出疹期 恢复期 前驱期 从发热到出疹(3~4天)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头痛 上呼吸道炎症:流涕、咽痛、咳嗽 眼结合膜炎卡他症状:畏光、流泪、眼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眼睑浮肿(麻疹面容)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特征性体征 麻疹前驱疹:颈、胸、腹一过性风疹样皮疹,数小时消退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发生在病程2~3d 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断价值 位于双侧近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 为0.5一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最初只有数个,在1一2d内迅速增多融合扩大成片,形成浅表糜烂,似鹅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