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晋的隶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西晋的隶书.doc

论西晋的隶书 隶书是古代汉字书体之一,是中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二大书体,隶书之名最早见于东汉。但隶书究竟起源于何时,的确很难断言。班固《汉书.艺文志》云:“(秦)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云:“秦始皇初兼天下,……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相传隶书有程邈所创,汉代蔡邕在《圣皇篇》云:“程邈删古文隶书。”后人有以为隶书出于大篆者,亦有认为隶书来源于小篆者。诸说尽管不一,但早期隶书多有篆书笔意这是不可否认的。有篆书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变革,它是篆书的变体,又是楷书的前身,上继周秦,下开魏晋。隶书大致有如下风格特征:其一是在笔法上,在隶书中出现了折笔和出锋两大新法,解放了笔锋,运笔则强调了轻重缓急。在笔画形态上,点画亦有粗细变化,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整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各种点画错落有致,显得空前的丰富多彩;其二是在结构上,由于隶书的笔势明显地带有左掠右波的趋向,而笔势又与结体相互影响,所以左右开张的笔势则促成了隶书字形趋于扁平、结体偏于横势。这样,左右分驰的笔势,与扁平的结构,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造成了隶书特有的风貌。由于隶书笔法和结体上的特点,隶书在布局章法上也形成了与其他书体迥然异趣的特色,即每个字的中心分布虽然大致均匀,但因为笔势向两侧伸展,字形扁形,故字与字间的距离大于行与行间的距离。隶书突破了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古文字时代的结束,开创了今文字的新阶段。 西晋隶书具备隶书的基本特点,但也不乏特点时代的独特个性。 西晋时期,虽然楷书和行书已经逐步兴起,但在庄重严肃、正式规范的场合仍然实用隶书,尤其是在碑碣上仍以隶书为正体。今天能见到的西晋隶书书迹大致有《张光砖志》(泰始元年,265年)、《郛休碑》(泰始六年,270年)、《潘宗伯阁道题名》(泰始六年,270年)、《太上玄元道德经》(泰始六年,270年)、《任城太守孙夫人碑》(泰始八年,272年)、《皇帝三临辟雍碑》(咸宁四年,278年)、《鲁诠墓表》(太康三年,282年)、《冯恭石椁题字》(太康三年,282年)、《杨绍买冢地券》(太康五年,284年)、《和国仁墓碑》(太康五年,284年)、《王君残墓志》(太康八年,287年)等三十余种,此外还有一些墓砖和建筑用砖。西晋隶书书迹的数量远远多于同一时期的篆书,而且这些隶书书迹的品种非常丰富,包括碑刻、神道题字、墓志、墓门题记、石椁题记、石柱题字,它们大多见于当年丧葬的遗物上。综观这些隶书书迹,大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隶书的整体风貌。它们不但具有大致相同的时代、地域、民族风格,而且它们各自在字形、结构、章法上又不乏个性特点。 一 西晋的碑刻隶书 西晋历时仅仅半个世纪,隶书仍然是这一时期的正体文字,所以碑刻亦多为隶书,书法风格虽然上承曹魏传统,但程式化更为严重。因为西晋明令禁止立碑,所以流传今天的丰碑巨碣甚少。比较著名的碑刻有:《郛休碑》(泰始六年,270年),此碑隶书具有风姿古朴,康有为认为此碑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任城太守孙夫人碑》(泰始八年,272年),此碑书迹,结体方整,挑法呈弧形,笔画方棱,其波挑的装饰性较曹魏碑刻更浓,与汉之《孔羡碑》(220年)相似;《皇帝三临辟雍碑》(咸宁四年,278年),此碑书法把当时最严谨的书法以理想化的字形表现出来。碑字隶书文字完好无损,字形方整,字形稍长,在笔法上除了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反入及波挑外,还能看到通行时代的笔画,带有明显的楷书意味;《齐太公吕望表》(太康十年,289年),此碑隶书结体中宫紧收,笔画开张,与晋碑常体稍异,汲取了汉隶正统派的风格,而有汉碑风韵,其书风与魏之《受禅表》绝似。清人刘熙载以为此碑与《孙夫人碑》皆“为晋隶之最”。杨守敬说:“是碑变汉人体格,而一种古茂峭健之致,扑人眉宇,以之肩随汉魏,良无愧也。自此以后,北魏失之俭,北齐失之丰,隋以下荡然矣。”总体而言,与汉魏相比,以上这些碑刻都是工整正规,装饰性很强的隶书。 这些隶书为当时所流行的“铭石之书”,大多书刻工整,波磔分明,横画起锋逆笔,平硬如折刀头,收笔处锋芒毕露,结体方整,风格雷同,比如《皇帝三临辟雍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等传世丰碑,完全承袭了曹魏庄重一路的隶书风格。这些书刻精细的西晋隶书,虽非出自一人之手,使用的地点也不相同,也尽管各个作品体有方扁,笔有肥瘦,技有粗精,但却有共同的特征。如横画起笔的“蚕头”变成了方整的“折刀头”,撇画在收笔处也出方棱角,左右对称的两竖不再垂直而是分张外拓;右钩不再是又长又重的弯钩而是短小平挑接近楷法。总之圭角呈露,装饰意味浓厚,是刻写结合的效果。 二 西晋的墓志隶书 西晋上承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