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鉴赏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
系别: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
2009-12-01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鉴赏
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在中国绘画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它有力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实际奠基人。先了解此画的背景,此画作于1084年,仍是石王安石变法期间(至1085年),苏轼因政解不同而贬,又于1079年因受谤而入狱逾百日,后又贬于黄州,政治上极不得意,然其并未因此而消极避世,仍“芒角出”,这归之于“苏子瞻胸有洪鑪,金银铅锡,皆归熔铸”。故虽为怪石,却“森森以鳞鳞”;虽为丛竹,却满生气;虽为枯木,却显春意,可谓“落笔浑 之间,偶得其机神”。后人王清权亦画枯木竹石,却“临仿逼真,但笔墨粗恶,少生气耳”,这是因为其一味摹仿“形”,却忽略了“理”。而“中国传统绘画,那么重视布局、章法和笔墨之趣,但一切高水平的画论都无一例外地将立意放在全部创作过程的首位”。而在“常理”之后,它呈现的境界是庄子思想浸淫过的“淡泊”。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感受甚深,这不同于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受庄子道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仅限于潜意识局面,而是自觉的将庄子思想自如运用,其《枯木竹石图》中,皆用清淡,空灵松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给人以“急起丛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的感觉,似轻描淡写,却用心良苦,从画本身到画法都不离淡泊两字,破有行云流水之意。“庄学的精神,必归于淡泊,所以苏氏虽天下超逸,能尽诙怪诡谲之变,然一如他的《前后赤壁赋》一样,一变原浓丽的赋体,为萧疏雅淡之义。因此,他论画的极谊也必会归结到这一点上面来,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自然画的基本性格而来的归结”。这归结而来的淡泊体现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尽管在一系列的政治风波中,苏轼并未以消极避世来面对现实。然而图中虽仍显露出他的锋芒,但多少带了点淡漠的自卫的凝视。正如其元丰八年道“老于忧患,百念灰冷”,故其以空静观念为镜子,“来体味人世间的群动”,来捕捉画中的至味,得“物我两绝”的境界,从题材到那寥寥几笔,将他的淡泊和锋芒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了他消极自适的思想和洒脱傲放的风格,而除他以外,鲜有人试图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结合且如此完美。 就这样,简单的一幅《枯木竹石图》却将苏轼的画论展现的淋漓尽致,苏轼的画论使中国发生划时代的巨大变化,后人无不膜拜,而对集中体现其画论的《枯木竹石图》更是推崇倍至,以致于一向对苏轼破有不满的朱熹亦谓此图“其傲风霆阅古今之气犹是,以想见其人也”。苏轼的画论虽散见于他的诗文中,却仍有一定的体系。他首分“士人画”和“画工画”。认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卷”。由于“意气”和“皮毛”之分,因而前者不在于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于童邻,……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他认为士人画需讲求“常理”,即“意气”,“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于“常理”之外,并提“象外”。“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樊笼”。他极度推崇王维的画,正在于“象外”。如文同的“时时出木石,荒诞轶象外”一般,正是不囿于形似(得之于象外)才得到了“常理”,而苏轼并未止于此,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他以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萧散简远”,“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反对剑拔弩张,力求“平淡”。这一切构成了苏轼画论完整体系的核心,从形——理——境界的框架,而其仅存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正为其画论的集中体现。元丰年(1084),苏轼被邀至友家,乘酒兴做此图,题材为苏轼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图为一怪石于左,看似圆润却不失棱角,阴阳面的处理十分巧妙,同时地面的阴影也十分恰当,增添柔美感和真实感,使怪石不觉孤立,而是和地面相溶。而怪石本身的画法“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说其怪石,其实不当,苏轼名之为“丑”。“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苏教版1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题全册.doc
- 苏教版1年级音乐期末测1.doc
- 苏教版2年级上识字1.docx
- 苏教版2年级语文上册练习3教案.doc
- 苏教版2年级趣味题.doc
- 苏教版3年级语文教案(410).doc
- 苏教版5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5)(含答案).doc
- 苏教版5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教案.doc
- 苏教版5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答案.doc
- 苏教版6年级语文上册《1个男孩必读的书》.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