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梨自花及异花授粉对其花柱自发荧光的影响.pdf

梨自花及异花授粉对其花柱自发荧光的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梨自花及异花授粉对其花柱自发荧光的影响

维普资讯 园 艺 学 报 2003,30 (4):439~442 AetaHordcultumeSlmca 梨 自花及异花授粉对其花柱 自发荧光的影响 徐国华 张绍铃 张超英2 陈迪新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南京 210095;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摘 要: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研究 了砂梨 (PyrusserotinaRehd.)品种 丰‘水 ’自花授粉和异花 ( 二‘十世纪’)授粉 16h后花柱 自发荧光的分布规律。发现未授粉花柱整体的自发荧光 比较弱。但从柱头 端向子房端花柱 自发荧光呈上升趋势 ;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后花柱整体的 自发荧光都有所增加 ;授粉后 自 发荧光变化最大的部位在柱头区域;自花授粉后 ,在柱头及距柱头 0~400a/n范围内荧光值较高,其他区 域的荧光值相近;而异花授粉后在花柱的中部 (距柱头 1500~2050a/n范围内)荧光值最低;自花授粉后 自发荧光除柱头以外主要分布在花柱的边缘区域 ;异花授粉后 自发荧光在花柱上半部的分布情况与 自花授 粉类似,下半部分布相对均匀。 关键词:梨 ;自花授粉 ;异花授粉;花柱 ;自发荧光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中图分类号:S6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3—353X (2003)04-0439—04 1 目的、材料与方法 梨 ( )是典型的配子体型 自交不亲和性果树,目前虽然在梨 自交不亲和性基因的克隆…、 表达特性 J、产物的分离纯化及其功能的研究 ]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但是还不能完全解释 自 交不亲和性的机理 J。植物 自交不亲和性是雌蕊与花粉相互识别、相互作用结果的综合表现 ,涉及植 物细胞间信息传递、细胞识别及花粉管的定向生长等过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 自交不亲和性相关因 子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特性的影响方面 ]。而对于梨等木本果树在 自交不亲和性识别和反应过程 中花柱活体或半活体的生理变化研究极少。作者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梨半活体花柱在 白花及异花 授粉后的自发荧光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另一个侧面来直观地反映 白花与异花授粉后花柱各个部位的生 理变化,为研究配子体型 自交不亲和性机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以生产上主栽的已知 .s基因型的砂梨 (尸 serotinaRehd.)品种 丰‘水’(基因型 .s.s)和 二‘ 十世纪’(基因型 .s2.s4)为试材。材料采 自江苏省高邮市果树试验场梨园6年生树,于2002年 3月 1 日每品种各剪取长60—8Ocm的2年生花枝 8条,每枝约有饱满花芽 1O 20个,带回室内插入盛有 5%蔗糖溶液的烧杯中 (溶液高度约5cm,每隔2d更换 1次糖溶液),两个品种分放于两个光照培养 箱中,在光照 12h、光强60panol·mI2·s~、20~C恒温下培养 15d左右开始开花。先采取开花前 1 2 d的花蕾,取出花药,用透明纸包好后埋于硅胶 内,室温下干燥 1—2d即可散出花粉。选用花瓣即将 展开的大花蕾进行人工授粉后仍置于原培养箱中,不必套袋。设异花授粉: 丰‘水’(早)X 二‘十世 纪’ (舍)和 白花授粉 丰‘水’X 丰‘水’。授粉 16h后,选取基本等长的已授粉花柱,用镊子将其 从紧挨子房端取下,立即置于配备 Zeiss镜头的BioRADTMMRC1024ES激光共聚焦显微系统观察。将 花柱置于载物台上,依次从柱头开始向子房端分段观察 ,每段长度 550pan左右。仪器沿花柱段的纵 切面从一侧至另一侧每隔2pan自动扫描 1次,通过计算机采集图像数据。试验激发波长为488nln。 收稿 日期:2003—03—04;修 回日期:2003—06—10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30270926);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 (8“63”)项 目 (2002AA241191);高等学校博士 点基金项 目 (20010307012);江苏教育学院 “十五”科研重点资助项 目 *现工作单位:江苏教育学院生物系,南京210013 **通讯作者 .E.mail:nnzsl@sina.coln.cn

文档评论(0)

junzilan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