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广东境内水陆交通大全》看清末的粤剧
清光绪末年,由“广州西炮台宏文阁图章印务承印”的《广东境内水陆交通大全》(下
称《大全》),是清代“八和会馆”属下“慎和堂”安排粤剧戏班下乡演出的全部路线和演出
点总集。它记载了本省粤剧演出点约一万多处,是今天我们研究粤剧史的珍贵史料。从中可
以窥见清末粤剧的一些实况。
一、李文茂起义失败后的情况
清咸丰初年,由于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失败,清朝取缔粤剧戏班,严禁粤剧演出,大肆
杀戮粤剧艺人,许多艺人被迫逃亡外省和南洋一带,留在国内的粤剧艺人,只能用“插掌子”
(即在京、汉、浙、桂等剧种以及南词班中充当次要角色;或“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其
他剧种的旗号继续演粤剧)的办法下乡演出。这点,在《大全》中附印当时接戏的“合同”,写得很清楚:
“立合同××邑xx乡定到xx班京戏×本立合同××班接到××乡烈圣宫千秋宝诞京
戏×本该价银×千×百×拾大员柒贰兑”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粤剧并没有因为清朝的镇压而濒于灭绝,而是采取特殊的形式,
在广大农村和国外继续演出。
据《新会县志》记载,李文茂失败后,清朝“严禁本地班,不许演唱,不六七年旋复,旧弊之难革如此。”说明粤剧遭受严重破坏,仅仅六七个年头。
《大全》标明的演出点一万多处,在这些演出点中,主要是广东十个府,即广州、惠州、南雄、潮州、韶州、雷州、钦州、高州、肇州、琼州的广大农村(包括主要商埠)。这十个府中,更主要是粤语地区的农村,其演出点星罗棋布,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当时粤剧演唱舞台官话,又假借其它剧种班名,所以到处通行。在潮语地区,《大全》只记载海丰、陆丰、惠来、汕头四处,事实并不止此。《清稗类钞》中记,光绪中叶潮汕普宁的大官僚大地主方曜,当“其镇潮州时,尝观剧,粤剧向多男女杂演者。适某优夫妇饰生旦,同演一戏,各极媟狎,方叱下,即于台前斩之。”这段文字,除了暴露方曜的血腥暴行外,说明粤剧当年还到潮州其它地方演出。在客语地区,粤剧的演出范围更广,仅嘉应州、兴宁、梅县、大埔一带,便有十四个演出点。在汕头,不但水路可直通港、澳,还可通小吕宋(即菲律宾),《大全》对粤剧往海外演出虽只标明一个国家,但根据老艺人豆皮元(刘国兴)说,清末粤剧在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地的艺人,就有一千多人。(见《戏班和戏院》一文)更何况还有不少粤剧班,远涉欧洲和北美。
《大全》还提供了一些过去罕见的材料,这就是清同治、光绪前后,粤剧还常到湖南、四川、云南、甘肃、桂洲(贵州)、安徽、折(浙)江、广西、湖广、河南等省演出。仅广西境内,就建立了四十四个演出点。这说明在清朝的高压政策下,粤剧艺人并没有屈服,而是采取灵活手段,纵深发展。当时粤剧的班数有多少,今天已无法掌握,据《真栏报》刊登,清末只流动于广州演出的就有几十个班子。至于其它各府的“八仙班”“过山班”“园箩班”,则更无法统计。例如,广宁一带的“怀集班”;雷州、钦州、廉江一带的“下四府班”;西江支流一带的“水尾班”;惠州一带的“东江班”;始兴、乐昌一带的“北路班”; 宝安一带的“深圳班”,则多属于半农半艺性质,有时一个地方便有数十个班社。这类“过山班”,一般每班只有二三十人,但一些大班,演职员竟多达七八十人。在广东境内,仅水路的渡口就有七八十处,平时专门运载粤剧班的“红船”便有一千多只,这点《大全》也有纪实。
二、清末粤剧剧目和演出情况
《大全》主要是记载了粤剧下乡的演出地点及路线,对演出情况记述极少,但仍可看到当年粤剧的风貌。戏班每到一地,必先演《贺寿》、《封相》、《开叉》、《登殿》、《跳玄坛》一类开台戏,然后再演“出头”“正本”。这点,与豆皮元在《戏班和戏院》一文中的介绍相符。他说,“每开台的第一晚,例必先演《六国封相》……其次演昆腔三出头,如《祭江》、《灞桥》(即《关公送嫂》)、《访贤》、《寻亲》等一类昆腔剧目,然后就是打武,开套,如《义薄
云天》、《大闹黄花山》等;接着才是粤剧三出头,如《酒楼戏凤》、《离恨天》、《金莲戏叔》等,最后是鼓尾,如《亚兰卖猪》、《送灯》等。”这里也可说明。清末粤剧音乐中,还保存部分昆腔剧目,今天粤剧音乐中,还保存有一百多个昆腔牌子,可见广东梆黄与昆腔曾有过密切关系。虽然今天粤剧对昆腔的音乐运用不多,但我们却可以看清了粤剧在发展上所经历的一段道路,对我们研究粤剧历史,很有价值。
载于《南国戏剧》1981年2月,与黄雨青合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