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满族老作家舒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忆满族老作家舒群

忆满族老作家舒群   邻国日本,有一本创刊于1995年、以介绍中国儿童文学为主的杂志《虹的图书室》(虹の图书室),按期赠寄给我。我收到后都略略翻阅,其译介作品多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大家大作,有任大霖、曹文轩、金波、樊发稼、秦文君、张之路、常新港等等,也有我们辽宁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还为东北辽宁出过专号。对我国三十年代儿童文学作品几乎没有译介。但是,2011年我收到的“9号”一期,醒目头题译介了在我国儿童文学名家行列中没有正式入列的著名老作家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此作之后,接连刊发的是李有乾的《遍地猪毛》、张之路的《弯弯》。对后两位作家,此杂志不止一次译介过,而以头题刊发我国三十年代老作家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我欣喜翻阅,不由想到《舒群文集》序言中最后一段话,“真为贵……当今之世,大致如此,在生时,作品多以作家的命运为命运;而死后若干年,作家却以作品的命运为命运,或各有各的命运,后人铁面,历史无私。” 此短序,曾于《人民日报》(1982、2、4)刊发。是舒群“飙口浪头,随波流逝五十个写作年头”的切肤体验、精辟箴言。每当我见有人引用时,便会想到舒群那一生“真为贵”的黑铁塔似的威严的东北长者。 我第一次知道舒群这名字,就是读到《没有祖国的孩子》。那是辽沈战役后东北全部解放的日子,偶然看到有人捧读一本书,其中首篇《没有祖国的孩子》题目吸引了我。因为我出生在“九”后,是个彻头彻尾没有祖国的孩子。翻读第一页更被吸引,这里写的主人公是个朝鲜男孩,我生长在同朝鲜隔江相望的安东(今丹东),我父亲又曾在朝鲜的新义州做工,我们对朝鲜人的了解和熟悉如同常来常往的街坊邻居一样,我一口气读下去。 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是以一个父亲被日寇杀害、逃到中国的朝鲜孩子果里为主人公,通过同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子弟学校读书的朝、中、苏三个国家孩子的友谊交往,生动、形象地阐明“祖国”的深刻内涵和意义。苏联孩子果里因为身后有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强大祖国,无忧虑,极活拨,开始他瞧不起沉闷寡言的朝鲜孩子。而果里由朝鲜逃到中国为的是不再过妈妈所说的“猪的生活”,孰料“九”事变,日寇铁蹄蹂躏东北人民。高丽人果里,不甘心、不屈服,在他被迫去为日寇当劳工、受尽折磨时,他竟用一把切面包的尖刀刺进一个魔鬼的胸腔。这不仅是反映了朝鲜人的硬骨头性格,也展现出东北人民、一切被压迫民族的不屈奴役的反抗精神。通过果里的经历,使作者“我”这个中国孩子也深切认识到了“祖国”的力量。深记苏联女教师的话,“将来要在你们的国土上插起你祖国的旗,这是你们的责任。” 当年,“左联”作家周立波在《1936年小说创作回顾》一文中曾评说“《没有祖国的孩子》等艺术的成就上,反映时代的深度和阔度上都逾越了我们的文学的一般水准”。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 当年,我读过《没有祖国的孩子》及其评价后,便想象这位曾是没有祖国的孩子,又为要在祖国的土地上“插上祖国的旗”的神圣事业而奉献过青春和力量的作家是什么样的人物?不久,东北文联于沈阳成立,方知,舒群被选为东北文联副主席、大领导。也了解到,在日寇投降后,党中央组织了一个以延安“鲁艺”为主的几十人的挺进东北文艺工作团,其中有田方、于兰、陈强以及刘炽、华君武、颜一烟、严文井、雷加、公木等诸多文化名人,舒群为团长。他们徒步跋涉,历时月余,过黄河,越长城,从南满到北满,在接收日伪文化机构、开辟东北革命文艺工作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而舒群还有何不凡之举、闻名之作?我尚不详。那时没有“追星”、“粉丝”之词,只知崇拜。 有幸,1950年我到雷加任厂长的安东造纸厂去帮助搞工人文化夜校。一天,雷加厂长喊我“小老乡”,到他家去吃炒馇子(丹东的“土”饭)。我进屋见桌前坐着一位同雷加年龄相仿,身材相似高大魁梧的男人,两眼也黑亮有神,只是国字方脸有些黝黑。雷加介绍说,这是你崇拜的作家舒群。噢!我想象的作家舒群,在号称东方莫斯科的哈尔滨长大,懂俄语,一定有点洋气。雷加常戴哥萨克帽,穿夹克衫,而他却穿着工人一样的蓝布服,好像挂马掌的打铁匠。从他们谈话中,我知道了他出生在阿城小镇,家住的是小土平房。他说那时他在小土炕上能打滚翻跟头,去年回阿城老家,躺在炕上都伸不开腿了。他家是满族镶黄旗,父亲是穷瓦工,读中学时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当了学徒。此时,他有幸结识了在中东铁路子弟学校就读的朝鲜少年果里(《没有祖国的孩子》的原型),从而随他入该校读书。热情的苏联女教师使他们知道了苏联的十月革命,知道了列宁、高尔基,托尔斯泰……以后他又考进免费的商船学校,又有幸,这里的数学老师冯仲云是地下党的头头(后为抗联军长、建国后为省长、部长),同学中也有地下党员。从而,舒群便于1931年被介绍给第三国际作情报工作,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