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机制探讨.docVIP

小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机制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机制探讨

小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机制探讨   【摘要】 本文从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概念入手、分别从解剖学、软组织“机械性质”假说与组织松解、针刺效应、电生理指标的改善、扩新原理、消除炎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原理对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实用性、安全性及便捷性进行了有关论述,笔者认为尽管对针刀治疗相关疾病有所争议,但其疗效应该值得肯定与推广 【关键词】 前斜角肌; 小针刀 Mechanism Discuss on Small Needle Knife in the Treatment of Scalenus Syndrome/JU Chuan-gu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7):131-134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scalenus syndrome,respectively from anatomy,soft tissu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pothesis and loose solution,acupuncture effect,electrophysiological indices,expansion of new principle,eliminate inflammation,improve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principle of needle knife therapy scalenus syndrome sign of practicality,safety and convenience have carried on the related discussion,the author thinks that although the needle knif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related to some dispute,but its effect should be worthy of recogni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Scalenus syndrome; Small needle knife First-authors address:Yanta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Yantai 264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7.035 1 基本概念及相关解剖 前斜角肌位于颈部侧前方深层,其后方为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骨互成一个间隙。此间隙解剖上叫前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通过。由于痉挛、劳损、退变和外伤等原因导致前斜角肌间隙变窄,使通过其内的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受到刺激或/和压迫,引起相应的血管、神经功能障碍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前斜角肌综合征。具体可有单纯的锁骨下动脉卡压、臂丛神经卡压和受刺激或两者同时累及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前斜角肌结节后内缘的长度最短为8.50 mm,最长为20.50 mm,平均为13.16 mm。锁骨下动脉沟内缘与锁骨下静脉外缘的交叉点到第一肋后内缘的垂直距离最短为6.50 mm,最长为16 mm,平均为9.96 mm[1-2]。以此为解剖基本依据,在下刀剥切相关黏连及束带时,切记要注意切割和剥离幅度,随时调整小针刀运行轨迹和切剥范围,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血管和神经损伤 2 治疗 临床上前斜角肌综合征并不少见,症状不重可以通过按摩推拿、局部封闭、功能锻炼、理疗等减轻症状;若经系统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又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患者无法忍受且手术愿望强烈,则可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前斜角肌止点切断术、黏连束带切除术或颈腋部横切口第1肋切除术等。手术大多在全麻下进行,往往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和创伤,术后留疤、不美观,而且在心理上留下阴影。通过对前斜角肌间隙及其周围的精细解剖结构和形态的详细了解,采用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在目前看是一种安全的新途径 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具有简便、快捷、患者痛苦小、几乎不留瘢痕、日间手术、疗程短、花费少、疗效明显及社会效益好的优点。针刀松解注意事项:(1)手术姿势:仰卧位,颈下垫软枕,注意若患者有颈椎管狭窄且合并有颈椎黄韧带过度肥厚或骨化时切记不能采取颈部过伸体位,否则会因颈部长时间过伸,使增厚的黄韧带折叠或骨化的黄韧带直接压迫而造成颈部脊髓受压和刺激而产生不可逆性损害。(2)针刃方向:找到前斜角肌止点,下刀开始时贴近骨膜,针刃方向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