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先秦儒道“内圣外王”说会议.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儒道“内圣外王”说会议

先秦儒道“内圣外王”说会议 陈祖怀 [摘要] “内圣外王”是传统儒家,特别是宋后新儒家尊崇的政治伦理,对中国影响深远,其理路一本孔、 孟之旨。然而考诸典籍,“内圣外王”的提出源自庄子,内涵与儒家截然相反。与孔、孟“仁政”、“性善” 阐发的“内圣外王”学说不同,庄子承袭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以“率性”、“自私”为阐发基 点,提出了“无为无不为”的“内圣外王”主张。“无为”为“王”,法天;“无不为”生民,合天。在“上 无为而下必有为”的社会制度关照下,全社会成员“各遂其私”,而成就“天下为公”的终极目标。本文通 过儒道学说的比较,期翼透过历史实践的迷雾,厘清文化源头的智慧与价值。 [关键词] 内圣外王 无为无不为 各遂其私 [中国分类号] [作者简介] 陈祖怀 副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内圣外王”。由儒家尊崇,却由 道家首创,如张舜徽《道学通论》所云:“世之伪托理学以相标榜者,恒曰:‘内圣外王’。 试执其人叩以斯言之本义,茫然不知所答。又或依附后世之说,而强为之辞,去古人原意, 盖不知几千万里也。考此四字,始见于《庄子·天下篇》。”1姑且不论“相标榜者”是否知 晓“斯言之本义”,一个基本事实是学界将“内圣外王”视作了儒家的学说主张,“反强傅会 2 3 儒家之义以推衍之”, 创设此语的道家却被视为“非圣无神” 的学派。也许无意,抑或有 意,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其中的文化刻意无疑透露出某种历史的失落。如何理解这种失落, 也许对儒道两家的“内圣外王”学说进行比较研究是一有益的途径。 一 “圣”、“王”两字在文本中的出现,时间应在西周之前。顾颉刚考证,“圣”字最早出 现于金文,初期的意思“非常简单,只是聪明人”的指称,并无后世“高不可攀的偶像或超 人”与“各种崇高和神秘的意义”。4 这一说法最直接的援证为应劭《风俗通》,所谓“圣者, 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曰圣”。5 《说文》注“圣,通也”。顾颉刚以为“春秋以前一些典籍 里出现的‘圣’都是最初的原意,在此后的书中,有些‘圣’字仍沿用了这原意。”比如《诗 经》、《尚书》、《逸周书》、《左传》、《国语》、《周礼》、《礼记》、《大戴礼记》及战国诸子书的 某些章节等。不过,这一时期“能干”的意思也渐渐融入“圣”的概念中,如《史记·殷本 纪》载:“帝武丁即位,……夜梦得圣人,……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 为胥靡,筑于傅险。……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贾谊《新书·道术》所 谓“知道者谓之明,行道者谓之贤,且明且贤,此为圣人。”基本还在实用范围。 “王”字的出现,比“圣”字早,甲骨文中已有使用,其字形意为一个大模大样的人 站着指挥周围的众人。后来《尚书·洪范》中所谓“无编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 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已是“王”概念的进一步成熟,且后人期予“王”的某种文 1 《张舜徽集·周秦道论发微·史学三书平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61 页。 2 《张舜徽集·周秦道论发微·史学三书平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61 页。 3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湖上闲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227 页。 4 顾颉刚:《“圣”“贤”观念和字义的演变》,见《释中国》,第712 页。 5 见《广韵》四十五劲“圣”字引。 1 明指向。 将“圣”与“王”的概念合并在一起使用,多数学者认为始于孔子。他们提出,在中 国社会进入春秋时期后,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在经济上联系 在一起,经济的渐渐统一必然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为其发展扫清障碍。然而礼崩乐坏之后,频 乃的诸侯兼并战争加深了社会的危机与人民的苦难,各阶层都渴望能出现一位“圣人”来肩 负起从新制礼作乐、统一中国的重任。孔子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应世人物。《论语·八佾》 借仪射人之口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夫子为木铎。”《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年 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子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虽 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