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约文化与流动亲密关系的形成.pdf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青年文化与传承
2017年第2期 第36卷 (总第 189期)
网络 “约文化”与流动亲密关系的形成
王 斌
(西南交通大学 巾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1756)
【摘要】网络热词 “约吗”折射 出 “约文化”在我 国移动社交时代的崛起。
“约文化”形成的原因在于网民缺场交往的普及、网络社交的立体化以及互联
网消费转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约文化”的突生改变了青年网民之间的互动
方式及联接形态,流动亲密关系由此不断成型。这种新型的亲密关系一方面令
情感调节机制中的传统权威不断衰落、青年群体的组织化程度持续弱化;另一
方面也为青年网民的集体行动和共同意识提供了从 “缺场”到 “在场”发展的新
空间。因此,细致剖析网络技术引发的社会风险和机遇,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
行干预和引导,才是当前网络社会治理语境下青年工作的务实之举。
【关键词】网络 “约文化” 流动亲密关系 网络社会 社交应用
语言是映照社会现实的符号,也是反映青年生活方式的时代标记。当前,互联网流行语也
折射出了青年网民的互动形态及其亚文化变迁的轨迹。诞生于2014年的网络语言 “约吗”,虽
然未能入选当年的 “十大网络流行语”,却深刻展现了青年群体新兴的网络社交形式,同时也预
示着互联网 “约文化”的崛起。作为青年网民 “线上+线下”社交的另类表达,“约文化”的形成
既得益于 “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即LoeatlonBasedService)技术的日趋成熟,又来 自于网
民自身通过移动社交应用对离线互动的主动营造。由此,“约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催生了一种
“流动的亲密关系”,这对当代的青年社会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议题。为透彻分析该议题,本文将
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 “约吗”一词进行历史回溯及意义澄清,认识 “约文化”的实质 内
容;其次,阐释 “约文化”崛起的原因和特点;最后,讨论 “流动亲密关系”引致的挑战与机遇,并
为青年社会工作提供更具前瞻陛的解释框架和干预路径。
一 “约文化 ”的崛起 :对 “约吗”的词义溯源
、
“约吗”这一网络流行语是 “约文化”生成并不断崛起的关键符码。“约吗”一词的具体来源
已不可考,但新浪微博的 “微指数”显示,该词首次出现于2014年 7月26日。另外,笔者还通过
“百度指数”发现,“约吗”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被集中点击的时间段是在2014年8月24—30日
收稿 日期:2016—12—30
作者简介:王 斌,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讲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城市社会学。
· 71 ·
之间。2014年 l0月20日,百度手机输入法在美 国时代广场打出了 “hi,约吗”的巨型广告,该词
被搜索的次数随即达到了历史新高。同年 11月 15日,影视明星冯绍峰和倪妮二人在微博中的
“秀恩爱”,更将 “不约,叔叔我们不约”炒成了热门句式。
“约吗”在移动网络社交中的持续升温,令 “约还是不约”俨然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无
法回避且亟须反思的追问。大致来讲,作为网络流行语的 “约吗”有如下含义:网民基于交友软
件或其他网络社交方式的一种 “调情 ”,它以制造线下见面机会、发生 “一夜情”式的性关系为 目
的;用于朋友或陌生人之间在线筹划见面时打趣的口头禅;充当打招呼和表达问候的新词汇,相
当于 “喂”或 “你好”;代表在某一特定领域或时空中找寻同伴的符号,以期实现下一步的共同
行动 。
从本质上看,“约吗”一词具备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社交性。 “约”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促
成不同网络主体间 “面对面”的离线沟通,因而,“约吗”是在征询对方 “社会互动能否继续”“共
同行动能否达成”的意见。其次是反讽性。由于 “约吗”始终隐晦地暗含着一种 “性”的底色,所
以在虚拟对话环境中,网民大都使用该词来制造幽默、调侃和反讽的效果。一句 “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