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观的生成与实践——基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演进的思考.pdf
2017年 2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Feb.2017
第 36卷第2期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 V01.36No.2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7.02.007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观的生成与实践
基于教育 目的价值取 向演进 的思考
李 光
(汉江师范学院 教育系,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 :通过历史的视角,梳理教育 目的价值取向的演进过程 ,基于此过程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也相应
生成新的理念,并指导具体的实践。受传统社会依附教育 目的取向的影响,教师教育也一定程度上迷失了 “人”的
主体 ,体现出强烈的纯技术观。现代教育 目的追根溯源,转向关注人本身,具有显著的人本取向,地方师范院校在教
师教育实践中也更加融入人文精神和发展视野。
关键词:教育 目的;价值演进;教师教育;人本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2-0018-03
教育 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 力 ,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理想 ;孟子明确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
结果 。作为人的培养的质的规定 ,它的价值取向对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 “明人伦”,以此精神取 向来治理国家和服务
其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向功能。我国的教育 目的具有鲜明 政治 ;西汉时期 ,董仲舒主张以人之教化来固统防坏的教育
的时代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经历 目的观 ,指出:“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
了一个从社会依附到关注人本的演进过程 ,受此影响,地方 之 ,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
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也从纯技术观转向新的生成与实践 。 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 ,其堤防坏也。”隋唐时期 ,科举
制产生,其根本 目的在于通过选拔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满
一 、 教师教育的纯技术观 :基于社会依附教育 目的
足其封建统治机构正常运转的需要。宋朝王安石在 《上仁宗
取 向
皇帝言事书》中写道:“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 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体现 了其培养
一 个标志性特点 ,它使教师从能者为师 、长者为师的自由时 “为天下国家之用”之人的教育 目的观。清朝颜元提出 “令
代变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开启了教师职业正规化的道路。然 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实德之士,则他 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
而这段时期的典型特征是政治高度集权 ,统治者俨然将教育 的培养 “实才实德之士”的教育 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 “佐
当作达到社会愿景的手段和工具 ,以实现有效政治统治的 王治,以辅扶天地”的社会统治。可见,纵观整个奴隶社会和
目的,教育 目的与政治 目的浑然一体。具体表现在教育 目的 封建社会时代,具有强烈社会依附性特征的教育 目的自始至
强调通过教育达到个人的成熟从而作用于社会,所培养出来 终地存在。
的人成为阶级社会所需要的 “模子”,以实现阶级统治的巩 一 些古代教育著作中的论述也鲜明地体现出这种社会
固,教育 目的的社会依附性非常明显。如夏朝统治阶级为了 本位的教育 目的观。如 《大学》“八条 目”中,人通过 “格物、
其政治统治的加固和延续,教育 目的直指把本阶级成员培养 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等过程最终达到 “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