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摘要】 本文通过对心衰患者的生存率、致残率、死亡率的叙述,分别从中西医两个观点来阐述了近年来心衰的病因病机、病理生理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说明心衰的治疗不止是改善症状,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从而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就是从注重改善血流动力学、液体潴留机制,逐渐转变为延缓心肌重构的机制。预防与治疗并重。突出了中医治疗心衰的优势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病理生理; 病因病机; 中西医治疗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morbidity,and mortality of narrative,respectively from two perspectives expound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pathology,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progress.Treatment is not only to improve symptoms of heart failure,more important is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thus reducing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mortality rate.In the aspect of biology,from pay attention to improve hemodynamics and fluid retention mechanism,gradually transition to the mechanism of delay myocardial remodeling.Pay equal attention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highlighting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heart failure.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hology and physiolog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37 慢性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不能根治的疾病,一旦开始即使没有临床症状,也会不断向前进展,直至进入终末阶段[1]。其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当,重症患者一般存活不到1年[2]。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衰发病率不断升高,50岁年龄段患病率为1%,80岁年龄段已升至10%,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心衰已经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3]。其死亡数量在心血管疾病中占40%,住院率占20%。近年来,随着对心衰的研究,临床上对心衰的治疗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重大的转变,并认识到心衰的治疗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从而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就是从注重改善血流动力学、液体潴留机制,逐渐转变为延缓心肌重构的机制,预防与治疗并重[4] 1 西医对心衰的认识和治疗 1.1 西医对心衰病理生理的认识 不同时期人们对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不同,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从早期的液体潴留到后来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再发展到神经内分泌机制等,这取决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对心衰的研究程度。心衰本身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心衰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只有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而是上述所有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5] 1.2 西医对心衰的治疗 随着心衰治疗策略的转变,其药物治疗也从“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药物的器械治疗也跻身其中[6]。目前主要的治疗,(1)药物治疗:慢性心衰的标准或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