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仿者创造不出下一个硅谷.
模仿者创造不出下一个硅谷 “人们总是问我如何再创造出一个硅谷,这太难回答了。但硅谷的破坏式创新精神值得学习:做没有其他人做过的事,失败了没关系,重来就好。”―皮埃罗
2015年9月间,被称作“硅谷史学家”的皮埃罗Piero Scaruffi)受邀做客北京,他下榻的酒店,正位于北京海淀区的知春路。这条路东起学知桥、西至中关村大街,所跨区域也被称作“中国硅谷”。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这里成长出联想、新浪、搜狐等知名科技企业,微软、谷歌等IT跨国巨头也在这里建起了他们的中国研发中心。而近几年,这里又继续成为一大批新兴科技创业公司的孵化地
对于在美国硅谷生活了30多年、写作了《硅谷百年史》一书的斯加鲁菲来说,住在这里是最合适的选择,也是最有趣的体验。他在美国的家位于旧金山的红木城(Redwood City),那里是许多硅谷初创公司的起点
“如果你到我的工作室,就会看到满屋子的大屏幕(设备),电视、电脑、手机,都是大屏的…… ”2015年9月19日下午,斯加鲁菲坐在酒店的大厅里接受《财经天下》周刊记者的专访时,饶有兴致地说起了自己远在大洋彼岸的居所,“我喜欢整个世界就在我面前展现,屏幕太小了就没那种感觉。”
斯加鲁菲的起居室位于工作室楼上,墙上挂着达利(Dali)、博斯(Bosch)和恩斯特(Ernst)的画作,屋里摆满了书籍,家里唯一一台人工智能设备是一台扫地机器人,“这是最成功的机器人了,是现在唯一一个真正实用的,也是唯一一个人人都在买的。”他笑着说
1955年出生于意大利的斯加鲁菲毕业于意大利都灵大学数学系,1983年他刚到位于美国西海岸的硅谷时曾是奥利维蒂公司(意大利一家以生产电子计算机为主的老牌科技公司,曾在西欧和世界上都颇有名气)的一名工程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研究和互联网设计。30年来,斯加鲁菲的职业生涯跨越硅谷产、学、研三界,如今,他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延续他的技术研究,同时还游走于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各个国家,传播硅谷精神
生活中的斯加鲁菲看上去并不是高科技感十足的人。与记者见面时,他穿着一件天蓝色的POLO衫和一条卡其色短裤,脚踩一双运动鞋――他说自己这身海滨度假式的装束其实是硅谷人最典型的打扮。他会随身带着笔和笔记本,翻开最近的几页,上面记录着在中国的行程和一些地名的拼音。我们意外注意到,斯加鲁菲手里拿的居然还是用一部iPhone 4S手机,这是助理给临时配的,因为他自己的LG手机出国前坏掉了,他以前还用过三星的手机,“喜欢它们的大屏幕”
斯加鲁菲是一个健谈的人。他坦言自己不喜欢“小小的”iPhone。酒店的服务员端上来他喜欢的红茶和一小碗花生,他一边吃着花生一边接着说:“乔布斯是全世界最好的销售,他可以把我眼前这小盘花生米卖100万。不过我不会想去苹果工作―他也是个控制狂,但人们都很尊敬他,是他拯救了苹果。”
斯加鲁菲也在用微信,虽然他只加了为数不多的几位中国朋友,但他说自己喜欢这个产品,他觉得“微信就是Facebook加PayPal(社交加支付)”
30年来,斯加鲁菲结识了硅谷一些明星企业家、投资人和科学家,也见证了硅谷从一个名声甚微的小地方崛起为世界高科技之都的全过程,他把这些都写进了书里。从特曼、休利特和帕卡德到比尔活方式。他说,他和他的朋友、另一位作者阿伦Arun?Rao)最开始想写《硅谷百年史》这本书是为了回答人人都在问的一个问题―“硅谷是怎么诞生的?”
硅谷既非行政区划,也没有独特的地貌特征,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此的以硅砂为原料的半导体行业给这块谷地赋予了“硅”的属性。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这个原来仅限于旧金山南部湾区的概念已经扩大成一个拥有300万人口的区域。这里拥有超过5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年获取的风险投资占约全美的30%,是惠普、英特尔、苹果、甲骨文、谷歌、雅虎、Facebook、Twitter等世界前100强科技公司的所在地
“硅谷没有发明很多伟大的东西,我们只是在看到那些有趣的新技术和新发明时,有了不同的利用它们的想法,”斯加鲁菲对《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表示,是历史文化背景和前人留下的反叛精神,让硅谷成为一个具有颠覆性创新思维的独特世界,吸引着全球的创业者,“就像一个科技界的好莱坞”
“除了创造力,其他一切都属于细枝末节。”斯加鲁菲在他的书里如此描述创造力在硅谷的重要性。“这种创新的精神离不开硅谷一百多年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他说,这种精神可追溯至20世纪50至70年代,从早期的诗人和艺术家,到嬉皮士一代,再到越战时期掀起反战运动的年轻人。这些人将挑衅、破坏和漠视权威的处世态度,别样的生活方式和反乌托邦式的文化根植到湾区的基因中,成为硅谷精神的起源
为了延续硅谷一百年来的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