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三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三观

由《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三观    内容摘要:陶渊明辞去了上任仅八十余天的彭泽令,高唱着一曲《归去来兮辞》,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逸生活,他用独特的生活方式,向世人诠释了他对处世哲学的思考,对价值观的追寻以及对生命意识的终极追问,他将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统一起来,将生存方式与人格追求结合起来,在魏晋风流名士中,寻找到一种诗意的方式存在 关键词: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三观 魏晋文人名士,或多或少都有归隐的愿望或者行动,徘徊在隐和仕之间,一方面他们无法摆脱孔儒的功名之心,为功名利禄所役,另一方面又追崇庄周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陶渊明在归隐之前,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以表其志,全篇没有深奥难懂之词、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情之真、意之切,可谓是东晋至情之文的代表作 本文将以《归去来兮辞》为切入点,分析陶渊明对官场处世哲学的思考,对人生价值观的探寻以及对生命意识的终极追问,理解南山诗人回归田园生活,重返自然的深层原因 一.名利观:辗转名利的十字路口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一职时,正值41岁,他从29岁开始当官,13年来,他五官三休,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彭泽令,都为时甚短,任荆州军幕最长,前后也不过三年。第三次出仕时,恰是刘裕起兵伐玄,恒玄篡位败死之时,在这个敏感的时候,陶渊明作为晋室老臣再次出仕,出任刘裕镇军的参军一职,不到一年就辞职了,后来做了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却因敬宣被刘裕等人排挤再次辞职,最后一次出仕的彭泽令仅仅做了八十多天就出仕归隐,《归去来兮辞》就是陶渊明刚刚辞去彭泽令一职时所作,是他对十三年官场生活的告别之词 本文的开头,作者用了198字作序,详细地交代了入仕的原因“余家贫”、“口腹自役”、“为酒”以及出仕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程氏妹丧于武昌”。首先,为贫而仕,这是《归去来兮辞》序中多次强调的原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同时陶渊明还强调入仕非己之愿,“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而是家族的愿望,还再次强调,彭泽令一职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会有四方之事”,并不是自己的初心。作者三番四次地强调自己入仕只是因为贫穷,甚至为了喝酒的钱,“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仿佛有意要与当时的政治拉开距离,对辞官深层原因讳莫如深。其次,关于出仕,陶渊明提了两个原因,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表明当官不是自己的本性,再次强调为贫而仕;二是“程氏妹丧于武昌”,但是下文却没有丧亲的悲痛,反而充满欢欣和快乐之情,可见,丧亲之痛并不是他出仕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了解陶渊明当时出入仕途的初衷,才能进一步分析他的名利观 而在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在课堂开头介绍陶渊明为了保持高风亮节,不愿拜见督邮的故事,进而感叹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一职时的拂袖而去的文人气度,“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引导学生在心中铸就了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魏晋风流名士形象。事实上,从《归去来兮辞》前面的序来看,陶渊明当时只是为形势所迫,“于时风波未静”,其中的风波,包含着许多陶渊明不能说,也不敢说的话,它指的就是当时恒玄和刘裕的君权易位,面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本想转而投向刘敬宣幕下,然而后来刘敬宣被刘裕解职,陶渊明只好再退而求其次,做一个彭泽令这样的小官,可以说,当时陶渊明早就看清时势,做彭泽令只是为了归隐做准备,妹丧和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从汉到魏,从魏到晋,政局混乱,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几经递嬗,干戈杀伐的年代,篡位易主是常有的事情。作为一个文人志士,难免对他所处的朝代感到遗憾。“学而优则仕”,读书当官本来就是文人志士追求的愿望,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在而立之年当官,怀揣着鸿鹄大志,而在血气方刚时却选择归隐,发出了“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的遗憾,其中五官三辞,只是看透了政治上的黑暗之后消极反抗的无奈之举。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所说,他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1这种“平和”,来自于看透事实,看清时事,看淡人生浮沉之后的淡然 二.人生观:南山诗人的理想生活 陶渊明从“尝从人事”到“心惮远役”,最后被迫感叹“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其中包含了一波三折的官场浮沉和人生起伏。在一次次的挫败中,陶渊明终于找到了合适自己的生活轨道,于是,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唱出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归去来兮辞》,写的正是作者辞去彭泽令一职前对归隐生活的想象和期待,全文按照“归途―到家的欣喜―将来劳作的愉悦”这一顺序,向读者传达他亟不可待的心情和按捺不住的喜悦。文章的开头他咏唱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然后发出感叹“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没有感叹世势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