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心理学维度在讯问中的应用 [摘 要]以犯罪嫌疑人及证人为焦点的犯罪线索挖掘工作之目的、特点、实质及行为边界与监所环境下犯罪线索的挖掘方式主要通过两种工作方式实现:对犯罪嫌疑人实施讯问(interrogation);对非犯罪嫌疑人进行询问(interview)。而讯问是更多受到关注的工作方式。犯罪线索挖掘工作的目的二元论包括: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自我罪行供述和获取其他与案件有关的信息:证物、现场、共犯、其他受害人与其他相关犯罪活动。二者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逐渐积累的案件信息及由此逐步完整的证据链可以推动犯罪人的供述。犯罪人供认罪行背后的“伏法”心理可以推动犯罪人的合作意愿,进一步提供更多信息。审讯活动的两个基本关注点:审讯对象是否愿意供述以及审讯对象是否提供了真实供述。侦查讯问是指在刑事诉讼阶段,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收集案件证据,依照法律程序,以言词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以获取其真实供述和辩解的一项侦查活动。它是有侦查权的国家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挖掘犯罪线索,有策略地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法律性对话
[关键词]讯问的概念;讯问的操作特点;讯问之法律界定;讯问技巧;里德技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5.232
1 讯问之概念、操作特点与法律界定
1.1 讯问的概念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七条: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对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1.2 讯问之操作特点
(1)直接性。讯问人员以言辞的形式在约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面对面不过五米,双方的表情、言语、行为等变化,都将在第一时间对对方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
(2)冲突性。侦查讯问的冲突性是由讯问客体的特殊性决定的。案件的处理结果与讯问客体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故在讯问过程中,讯问客体出于逃避或减轻罪责的侥幸心理,使讯问人员难以得到想要的结果。而讯问主体的目的在于查明案件真相,这与讯问客体的目的存在根本对立
(3)强制性。任何犯罪嫌疑人都不情愿接受讯问,一般对讯问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但由于涉嫌犯罪,其被确认为重点嫌疑对象或者被传讯、拘留、逮捕,故被迫接受。且不以犯罪嫌疑人意志为转移的法律强制性体现在刑事诉讼法中。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之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
(4)时限性。疲劳会强化审讯的暗示性,降低审讯客体的思维速度、注意力集中度、动机、信心、注意力控制能力以及忽略不相关或者有误导性信息的能力(Davis and ODonahue,2003)。将每次审讯的时间控制在4小时之内可降低虚假供述的风险,同时可维持警察从真正有罪者那里获得真实供述的能力。美国实证研究表明,一般合理的审讯持续时间平均不超过2个小时(leo,1996a),但那些导致虚假供述的审讯往往持续6个小时以上(Drizin and leo,2004),而在125个得到证实的虚假供述案件中,审讯平均持续时间是16.3小时。[ZW(]Gisli H.Gudjonsson.The Psychology of Interrogations and Confessions,A handbook[M].John Wiley Sons Inc,2003:39-40.[ZW)]
(5)信息的不对称性。两个或以上的犯罪嫌疑人通常要分开单独进行讯问,以保证双方无法及时有效地沟通,故无法知晓对方是否招供或招供多少的心理动向。而讯问人员可全面掌握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信息以及所处心理状态。犯罪嫌疑人所处的这种封闭状态,造成了犯罪嫌疑人之间以及犯罪嫌疑人与讯问人员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性
(6)博弈性。“博弈”意为“下围棋”,博弈性是指如下围棋般具有挑战性和对抗性。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济学与行为学的命题。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甲和乙都选择抵赖,各判刑一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五年好得多。当然,甲和乙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这未必有效,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会有积极性去遵守这个协定,故转而均倾向于最大限度地规避自身风险。囚徒困境要求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