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共生的理念-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亚共生的理念-东北亚民族文化评论

版权归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所及学苑出版社,引用请注明出处! 东亚共生的理念 张曦 中央民族大学 前 言 日本2011 年4 月1 日的《世界》杂志增刊第816 号选用了 “并非新冷战,而是共存共 ① 生的东亚” 作为总题目。作为一本关注世界性文化、经济、社会生活话题的杂志,以增刊 号的形式讨论东亚的问题,也足见杂志编辑者们的匠心了。杂志的基本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 一是中日韩三国学者有关东亚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以及对东亚将来的局势的 认识。展示出了三国学者在21 世纪初期对三国关系及关系发展的未来的积极性思考。而另 一个部分就是 “2050 年的东亚—超越国家主义”的 “中日韩研讨会”的发言内容介绍,相 当于是对东亚地域的未来像的展望。而 “超越国家主义”(Trans-nationnalism)的题目的 确定,亦透露出了不同于20 世纪初期以及冷战时期的对国家主义的深切思考。由此研讨会 ② 的第二部分的发言主题也被定为“走向共生社会的地域的实验 ”。其中以“共生”(symbiosis) 为关键词的中日韩知识界的所发出相当于东亚共命运的信息非常重要,在东亚政治、经济问 题中引入“共生”这一生物学概念,其实也蕴涵着三国、东北亚以及东亚各国相互关系的基 本立场。也即是21 世纪的东亚各国应该成为关系更为密切、更为团结的共生型的大的地域 社会。然而东亚的“地域共生”概念的成立至少需要共同体理论、以及社会自然生态视角的 支撑,在梳理上述两大部分内容以后,本稿沿着“共生”这条线索,根据东亚地区的历史实 践,尝试着探讨东亚社会的 “共生”的可能性以及共生社会的意义所在。 一、芝加哥学派的社会自然生态法 众所周知,上世纪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帕克(R.E.Park )与伯吉斯(E.W.Bergess ) 是人类生态学的开创者。伯吉斯不仅完成了社区的生态学分类,还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社 ③ 区发展与消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学因素。 而生态人类学的根本性认识无非是林奈 (C.von Linne)的著作《自然的体系》(Systema Naturae )中对人类的分类的肯定,以及达尔文 ① 日文原文为“新冷戦ではなく、共存共生の東アジアを”。 ② 日文原文为 “共生社会に向けた地域の実験”。 ③ 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宋俊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66—69 页。 1 版权归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所及学苑出版社,引用请注明出处! (C.Darwin )的《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 )撤除的人与动物的壁垒后所强调出的生物 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也即是人类不管怎样进化也总归拥有与自然环境不可隔断的动物特 性。人类社会虽有着极其复杂的一面,同时也有着动物性社会相对简单的一面。芝加哥学派 由动物、植物的生物生态学所强调出的人类的空间分布中,试图再找出分布的形成过程以及 其规律等各种社会性的、非社会性的原因。而这种新的尝试也为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社区研 究打开了新的一扇窗口。 社区(community )研究是人类生态学的最为重要的课题。上世纪30 年代来燕京大学 担当外教的帕克的论文中英文 “community”一词的翻译也曾经让中国社会学的前辈如费孝 通等在上世纪 30 年代很费了一些周折。然而社会学的前辈们最终避开了“society”的译词 “社会”,使得“社区”成为了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避开了需要从社会成员构成性 ① 质来加以区别的“Gemeinschaft ”、“Gesellschaft ” 这样的德语系概念。上世纪初R.M.MacIver (1882—1970)将“共同体”(community )定义为某个领域中的共同生活的,而其规模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