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台数字水平摆曲线畸变与地震关系初析.doc

临汾台数字水平摆曲线畸变与地震关系初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汾台数字水平摆曲线畸变与地震关系初析

临汾地震台数字水平摆曲线畸变与地震关系浅析 张红秀1,2 郭国祥1,2郭林旺1,2薛生瑞2,3 (1.山西地震局临汾中心地震台,山西 临汾 041000 2.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 太原 030025 3.山西地震局离石中心地震台,山西 离石 033000) 摘 要:简述临汾地震台观测环境条件,对该台数字化水平摆记录的地震事件与震前图像异常做统计分析,确定数字水平摆捡拾地震及探测异常信息的能力,并对记录到的震前典型畸变图像进行分类,对未来准确利用观测资料识别震兆,研究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临汾台;数字水平摆;观测资料;异常图像 0 引言 “十五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工程”项目中,临汾台新增数字水平摆倾斜仪,多年来仪器运行稳定,观测资料连续、可靠,但该仪器震前探测异常的能力如何?能否记录到震前异常变化信息?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为此分析该台资料异常与地震关系就显得极有必要。众所周知,震前地壳的运动变化会导致仪器记录的固体潮曲线发生畸变,分析多年观测中曲线畸变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对震前出现的典型畸变图像进行分类和统计,对未来分析预测震情有重要价值。 1 台站观测环境 临汾地震台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龙祠村西北1公里的山脚下,观测山洞始建于1978年4月,高程550米,基岩为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山洞主巷道长76.8m,宽1.6m,高2.0m。内有10个支洞,山洞总长130.7m。山体大部分植被为草和灌木,覆盖层厚度约32-39米,洞室年温度变化幅度小于0.3℃,日变幅度小于0.1℃,湿度小于80%。观测山洞周边没有明显的干扰因素。 2 仪器捡震及探测异常信息能力 据国家台网发布的地震速报目录, 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10日间共发生Ms4.0级地震159次。笔者通过水平摆倾斜仪对159次地震的记录及震前异常反映,来确定该仪器捡震能力及探测震前异常信息的能力。 由图1可以看出:该台水平摆对Ms6.0级以上的地震能清晰记录,在震前也有很好的异常信息显示。对Ms6.0~Ms6.9的地震,震中距处于1360Km~3600Km范围内有较好反映;Ms7.0以上的地震,震中距集中在1390Km~12000Km之间,更有震中距达16000Km的厄瓜多尔7.1级地震、18862Km的阿根廷7.1级地震、19500Km以上的智利四次地震,这远超出了文献(陈德福,2006)中提到的台站对Ms≥7.9的地震有效监测距离为2000Km的范围结论。对于国内震级在5.0~5.9级间的地震能清晰记录的次数仅占台网发布次数的43.5%,震中距位于范围640~3300Km之间;震级在4.0~4.9级间的地震30次中仅清晰记录2次,且两次地震(河津4.8级、阳曲4.6级)均发生在本省内,震中距位于范围89~265Km之间,然而对同样发生在本省北部,震中距大于265Km的另3次地震,并没有清晰记录到地震波形和明显异常,这是否可以说明该仪器对震级在4.0~4.9级间的地震有效监测距离为265Km左右。 综上分析,认为仪器对地震的监测和反映能力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取决于仪器观测的综合噪声水平,综合噪声水平又取决于仪器本身和环境条件两个方面。综合噪声水平越低,仪器观测精度越高,监测前兆信息的能力就越高,监测的范围也就越大(张国民等,2001)。同时,仪器的监测范围和映震能力与未来地震的震级密切相关,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前兆信息量也会越多。由于仪器本身工作频带和动态范围的关系,临汾台水平摆对远场长周期波反映明显,而对于近场短周期波因震级较小,地震波衰减较快而无法很好的记录, 3 震前典型曲线畸变 SSQ—2I数字水平摆倾斜仪2005年3月在临汾台安装运行以来,能清晰记录到固体潮汐及各类畸变异常图像,为更好的应用该仪器资料,在排除可知人为、气象因素、仪器自身原因造成的曲线畸变后,分析本台站多年来记录到的异常图像,对震前记录图像出现的典型畸变归类如下。 锯齿状错动 2009年3月20日汤加7.9级地震前,水平摆记录曲线从3月12日到14日出现大幅度趋势性向WN倾斜,EW向12日12时至14日17时53小时内变化幅度达到258.89ms;NS向12日00时至14日18时变幅达到83.05ms,15日变化趋于平稳,16日两分向出现反向倾斜变化(图2a),17日开始曲线出现畸变,18日至19日NS向出现锯齿状连续错动(图2b),固体潮也呈畸变形态,上述异常出现后于3月20日在汤加地区发生7.9级地震,震后曲线即恢复正常变化。 2)大幅度趋势性变化 大幅度趋势性变化图像是本台记录资料震前常见异常图像之一,这种趋势性变化认为在某种程度与未来震中的方位有一定关联。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6.3级震前两天,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