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高》首联细读
《登高》首联细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杜甫《登高》的首联,也是全诗最有意境的一联。开篇即以风、天、猿、渚、沙、鸟等物象,一点一染勾出了长江峡谷清秋之景,时节环境一出,秋意悲情应运而生。从平仄和对仗上看,工整自不必说,上下工对且句中自对,全诗为平声灰韵,起句押韵,韵脚“哀”字点出了整首诗的基调,引出悲哀凄清的情怀,整联落点在“回”,表示回旋,徘徊孤独的心境顿时呈现出来
首联的每个字都很平常,细看则字字珠玑。十四字、六大意象便使首联层峦叠翠,成为全诗甚至诗歌史上意象极为丰富和精彩的一联,显示出杜诗游刃有余的功力
“风”,是秋风,从山林树木和峡谷长江之间、从天地之间“急”啸而过,容不得你思索甚至反应。天地自然在疾风中迅速地变化,此时诗人便为后面的感悟做好了铺垫,此刻的秋风、彼时的情怀。“变”是首联隐含着的一个主题:“风”可以代表变幻的山河、国势,或者某种威慑性的力量和无奈的现实间的变更,或是诗人的思绪变幻、各种情感体验的急速进行。这种“急风而过”的情景有些悲壮的意味,也颇有感觉,甚至让人着迷。在“风”急啸而过的时候,一方面,诗人可以完完全全地隔离出自我,把外界外在于自我来观察和体味。风吹过山林树木、峡谷长江,吹过天地,诗人感受到万物和周遭的风云变幻,如果按登山的方位顺序解读全诗,此时诗人仍身处山脚,却有了居高临下之感,实景与虚境交融共生。另一方面,诗人将自己融入天地,伫立在急风之中,让风掀起思绪、卷走忧思;风中静立的诗人,那种深入其中的情愫,是悲怆,是深思,想释怀,又辛酸……在风中徘徊低吟、穿梭不息
“天高”显出一种高远的境界。“天高”是秋季显见的情形,常说“秋高气肃”,用在此时也很合适,当然,“肃”有些寂静的意思在里边,这里还取其萧杀之意。杜甫作为诗人对天地自然有着异常敏锐的感受力,越在山间越显天高,因而,他笔下高远的天际是从低处向高台登临的特殊时刻才能观察到的。俯仰之间,峡谷猿啸、飞鸟悲鸣,猿鸟如此,人何以堪?“啸”表现的是动物长时间的呼叫,一个“啸”字,正好体现了情感的不得不发和一发惊人!猿猴是天地灵物,它在呼唤什么?抒发什么?孤猿独啸,或是众猿同悲,那叫声必是欲急又缓,随风哽咽……“猿啸”,正是诗人内心积郁的爆发,以他物言己,更显悲哀的含蓄深沉,正切合了不尽的“哀”
“渚”是水中小洲,以“清”形容,更显其孤独清寂。从整体上看,“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悠远,犹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孤鸟徘徊,是静中一点生动处;众鸟飞旋,便有风满天地的壮景。淡墨晕染中,本来促狭的峡谷之景,倒有了辽远无边的境界
风急猿啸、天高渚清、鸟衔白沙……六大意象各有神态又互为交融,多种组合的可能性充实了整个画面,有了“平远”的壮景、“深远”的意境。“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诗人此番登临远望,由下而上渐次展现出“高远”,情景结合、虚实相生,而有“平远”之壮景和“深远”之意境。众多意象看似分离,实则相连,整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时空,造好了开篇之势
意在情生。《登高》是一首我们早已熟悉的七律,它有一个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登高。重阳节(九月九日)常有登高之举。《续齐谐记》中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西京杂记》记西汉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重阳节亦有了求寿之俗。风俗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事,重阳节的各个因素几乎都涵盖在了“登高”这一文化习俗之中:崇“九”、登高、饮酒、菊花、茱萸……避灾或求寿,都是人们祈求健康幸福的愿望。此诗作于大历二年九月,杜甫流寓夔州,亲人不在身边,几个朋友也相继离世,人生苦短,病日苦多……短短四联八句抒发了诗人无限的生命感慨和家国情怀,情感欲发而止、沉郁顿挫。“登高”乃避灾求寿之举,本是为了抒怀而来,却反带了一身苦闷而去,更生出无处遣怀的悲哀。千古登临意,何以解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或许因病新近戒了酒,或许因为悲到了极处,诗人不得不放下心中的酒杯,他是连一杯浊酒也不得用以浇愁了!
有没有菊花相伴风中?有没有茱萸插遍高台?还能往何处释怀呢?!
杨淋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11级研究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