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伦理价值观排序.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孟子伦理价值观排序

论孟子伦理价值观的排序   摘 要:“长幼”关系是《孟子》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孟子》对这一伦理观念的阐释是通过将其与一系列社会道德行为进行对比而完成的。在各种对比式的论述中,不难看出“长幼”观念的提出为维护封建等级社会所带来的政治意义,同时,更可以通过“长幼”关系在《孟子》整个价值体系中所占有的位置,窥探《孟子》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事理、本性与理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的价值排序 关键词:长幼 人际 事理 本性 理性 一、儒学典籍中的“长幼”概念 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总起来说,儒家思想在家庭之内主要探讨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在乡党社会之中探讨老少、朋友关系;在朝廷之上探讨君臣以及臣僚之间的关系。根据《孟子》的观点,在上述种种关系之中,兄弟关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长幼关系,是阐释儒家根本问题的出发点之一,儒学系统称之为“义”,在孟子的学说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个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就尊卑上下的等级来说的,而尊卑上下等级地位的确定,对于社会阶层的稳定、政治制度的巩固意义至关重大。探讨长幼关系的社会意义就在于规定长与幼之间的礼仪。“长幼”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说“长幼”关系要分不同的场合。在家族之内第一看辈分,辈分高的是长,辈分低的是幼,长者尊,幼者卑。关于长幼的概念《孟子》没有做专门的说明,对此可以通过《礼记“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这里罗列了祭祀活动中的十种礼仪,文中针对“长幼”这一礼仪的注解是:“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祭祀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礼仪,这其中对于参与人员区分长幼级别施行祭祀礼仪的记载比较明确可信。从这一段话来看,祭祀时同一宗族内的所有子孙都要按照父昭子穆的顺序排列,昭辈排一列,穆辈排一列,而同属于昭辈或者穆辈的,则按照年龄的大小排列。宗族之外其他参与祭祀的来宾,包括各种差役人等,都按照年龄大小决定排列位次。这说明辈分高的为长为尊,辈分低的为幼为卑。而在同一辈分之中论尊卑,则主要看年龄长幼,年龄高的哥哥是长,年龄小的弟弟是幼。以上是家族之内,而在家族之外的乡党之间,则完全按照年龄的长幼来规定位次等级 儒家经典用“兄良弟悌”来描述理想的兄弟关系,《礼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兄良弟悌、长惠幼顺分别是长幼关系在家族内、外的两种理想状态,兄长像朋友一样慈爱照顾弟幼,弟幼对于兄长则尊敬并且顺从。《孟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反复探讨,这些探讨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长幼兄弟的尊卑等级,以及具体的行为规范,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孟子》关于社会政治以及人性的诸多思考 二、“人际”重于“事理”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既要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又要处理人际关系。按照儒家经典的说法,看一个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一个标准就是仁义;看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事务有一系列的标准,那就是道德和才华。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坚持仁义,在处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坚持自我道德标准而不被外物所胁迫。但是社会生活极其复杂,很多时候维护人际关系和坚持自我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矛盾和抵牾,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何选择,是《孟子》反复探讨的问题。《孟子》对这类问题的立场十分明确,即把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放在第一位,把处理社会事务的道德、能力放在第二位,可以概括为先人后事 《孟子 (孟子)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w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曰:恶用是????者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孟子提到的这位仲子是齐国的宗族大家,享有世代相传的禄田,他的哥哥陈黛从?w邑收入的俸禄便有几万石之多。仲子认为他哥哥的俸禄为不义之物,所以不去吃,认为他哥哥的房屋为不义之产,所以不去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于陵。但有一次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别人送给哥哥的鹅,后来得知情况后他便跑出门去,呕了出来。孟子评价这个人说,世俗虽然都认为他廉洁,不吃不义的东西,但在母子兄弟关系上来看这个人,母亲的食物不吃,却吃妻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却住在于陵,这还能算是推广廉洁之义到了顶点吗?按照孟子的说法,仲子没有处理好自己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