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阳明心学之意义与`其当代价值
阳明心学之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历史的轨迹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类的思想史同样如此。人类进入到21世纪,当今中国又面临着道路“选择”的拷问:是振兴中华,还是任由中华沦陷?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扔进垃圾堆,还是拭去蒙于其上的历史尘埃,使之重见天日?我们对古圣贤的教诲和警示,是亦步亦趋?还是依照我们“临在”的情况,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华文化顺利地通过历史发展的门槛,转上更高的层面?中华民族所有的智者,所有心存良能、良知的人们,早已感到民族危机之所在,有的人在一段时间里甚至出现了悲观的情绪,世态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就要随时准备重演五代、南宋、清末的历史闹剧和悲剧了
危机在前,中华民族不会懵然不晓,因为民族的良知和智慧已经化为亿万人民的文化基因。整个民族都在思考如何选择明天的路径和方向。今天,我们研讨阳明心学,就是要大声疾呼:必须大力加强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和普及,这并不仅是学术界的职责,也是所有干部、教师、传播媒体应该承担起来的天职
我们可以或应该从阳明及其心学中汲取什么精华?对其思想的核心,似乎各界有着明显的共识,这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所谓“良知”,即孟子所说的人“所不虑而知者”。大家都知道,所谓“致良知”的“致”,在古代汉语中是“使之至”的意思。阳明用一“致”字,意思是良知本在人心,“本心之明,皎如白日。”随时都可能大放光明,也可能被物质所遮蔽,要拒绝做恶人的可能,要走做好人的大路,就需使深存于自己心底的良知走出来。所以他说:“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传习录》)“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便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传习录》)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说前天的一件小事。今天”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开幕,媒体12日已经报道,次日我收到一位台湾老友的夫人发来的微信,说:“王阳明所提倡的良知,就是不用教你,你心里本来就有的知善知恶,所有人在做错事时,心里都是清楚的。”同时一位台湾的年轻朋友也发来微信,说:“请问爷爷,如果有些人连最基本的知善知恶的能力都丧失了,那阳明心学对这样的人还适用吗?现在好多坏人,最可怕的就是不知他自己错在哪里,坚信自己是对的信念,而一直做下去。”恕我事先没有征得来信朋友的同意就在这里公之于众了――好在我隐去了他们的其他信息。这两封信给我以启发,在王阳明身后500多年,他的信念、学说仍然活在人们心里。这将给予我们信心,王阳明属于人民,属于中国,属于活泼泼的现在
王阳明把良知由对个体自身推广到无边无际的空间。所以他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传习录》)显然,在阳明的头脑里有着孔子、孟子、张载、陆九渊等人的胸怀气象和精神遗产,但是,像上面所引的这几句,何等明快,何等直接!似乎就是阳明在对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进行他当代的解说
王阳明是中国儒学的集大成者。这里所说的“集”和“大成”,并非像《十三经注疏》、《(正、续)皇清经解》或“三通”那一类集成之作,而是他抓住了中国儒学的精神核心并予以升华,他以明代的日常语言对儒学种种“关节”,下至“愚夫愚妇”的精神生活,上至形而上论述,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如此,非集大成而何!
从另一个方面看,王阳明倡“致良知”、“知行合一”,而其跌宕多难的一生,不停追求真理的一生,就是践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古今楷模。且不言其为人攻讦、谗陷,即使率兵平叛息乱屡建奇功,也没能绕过被人诬毁一节,也不必言其险些死于奸臣之手,以及贬谪龙场所吃的苦头,单看他贬谪龙场前后,思想学术各经三次演变(依《明儒学案》),这些自我变革,每一次都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何苦如此?这是因为他对追求真理的执着,而这种执着没有一丝一毫自利的影子。这正是中华民族的品格。不但如此,他在学生和友人面前从来不掩盖昨日之我的缺陷,反而常常以认错的口吻旧事重提。试问,在中国文化史上,若非大家,谁能如此?仅就这一点已经足以引起我辈的深思
此外,他兼承多家,尤以陆九渊为继孔孟之后第一人,而对朱熹、程颐多有批评。但是他说:“吾于象山之学有同者,非是苟同;其异者,自不能?R其为异也。吾于晦庵之论有异者,非是求异;其同者,自不害其为同也。”这是他以自己的良知和履践作为衡量诸人所以为的真理的标准,活脱脱的一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典型。这与正在增长学阀踪影的今天,不是很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吗?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纵观自古以来儒家与非儒的争论,一直采取是则是,非则非的态度。例如他对杨朱、墨翟,佛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