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名词中医的4.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词中医的4

名词中医的4 六腑”。 温病辨証中,营分証和气分証二者合称。如营气同病。   162、营分証 :温热病邪气内陷的阶段。多由气分証传变或卫分証逆传而来。以夜热甚、心烦不寐,或神昏譫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絳,脉细数為主証。营是血中之气,营气通于心,病传营分,显示正气不支,邪气深入,威胁心包,影响神志或病及厥阴肝经。疾病由营转气,表示病情好转﹔由营入血,表示病情更深重。   163、营卫不和: 出《伤寒论﹒太阳病篇》。一般指表証自汗的病理而言。包括: 卫弱营强,因卫气虚弱,汗液自行溢出,症见身不发热而时有自汗。 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164、营卫气血 :营、卫、气、血本属人体生命的四种精微物质和动力基础,后世温病学说借卫与营、气与血的阴阳表里相对关系,将温病传变由外而内由气及血的过程分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為临床辨証论治的纲领。《温热论》:“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参见卫气营血辨証条。   165、营气不从 :指血脉中营气运行障碍,出现痈肿的病理。《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因邪气侵袭,营气运行不畅,瘀阻于肌肉腠理之间,血郁热聚,便成痈肿。   166、营气同病: 温病辨証。邪热已传入营分,仍有气分証,称营气同病。参见卫气营血辨証条。   167、培土生金 :也称补脾益肺。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証候。常用参苓白朮散。   168、阴虚 :指阴液不足。临床表现有“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唇红口乾,舌质嫩红或絳乾无苔,大便燥结,小便黄短,脉细数等。   169、阳虚: 阳气不足或机能衰退的証候。阳虚则生寒,症见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脉虚大或微细等。   170、虚火: 真阴亏损引起的发热。如两颧潮红、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心烦失眠、盗汗、尿短赤、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多见于热病伤阴的后期,或阴虚劳损等。 阴盛格阳引起的假热症状。参见阴盛格阳条。         171、虚邪 :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五邪之一。某臟因母病及子而发病,即从母臟传来的邪气。见《难经﹒五十难》。   172、虚劳 :病名。出《金匱要略》。据《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等文献分析,虚劳包括因气血、臟腑虚损所致的多种病症,以及相互传染的骨蒸、传尸。后世文献多将前者称為虚损,后者称為劳瘵。详见虚损、劳瘵各条。   173、虚胀:病名。见《医宗必读》。脾肾阳虚者,腹部胀满,神疲纳呆,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治宜健脾温肾,化气行水。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金匱肾气丸。肝肾阴虚者,腹部胀满,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心烦口燥,齿鼻衄血,小便短赤,舌质红絳,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凉血化瘀。用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174、虚热 :阴、阳、气、血不足引起的发热。《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虚証的发热,必兼见其他虚性的症、脉、舌,从其他虚証中鉴别其属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而施治。   175、虚损 :病名。见《肘后方》。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臟腑虚损而成。虚损病情復杂,主要可概括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多见肺脾虚损。症见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輒气短,自汗心烦。宜用补中益气汤。血虚多见心肝虚损。症见吐血便血,或妇女崩漏,头晕眼花,或成干血癆。宜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虚在心者,并用归脾汤。虚在肝者,并用二至丸。内有瘀血者,用大黄 虫丸。阳虚多见脾肾虚损,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神疲无力,畏寒肢冷,阳萎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补。虚在脾者,可用附子理中汤﹔虚在肾者,可用桂附八味丸、右归丸等方。阴虚多见肺肾虚损。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肾阴虚者,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数。治宜滋补真阴,兼予降火。可用大补元煎、六味丸、大补阴丸等方。参见虚劳条。本証可见于结核病、贫血、白血病、神经官能症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病証。   176、虚烦 :証名。 指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而见心中烦乱,精神不能任持,似胀不胀,悒悒闷闷,饮食不甘美,睡眠不安寧的証候。多见于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汗、吐、下后余热不清者﹔亦见于劳心思虑过度者(见《金匱要略﹒血痺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