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训中两种德育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家训中两种德育思想

中国古代家训中的两种德育思想   古代家训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研究这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其中的德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就从德育的角度,来概要梳理一下古代家训中蕴藏在理财和读书两个方面的德育思想,以及其对现代家庭建设所具有的独特借鉴意义 一、理财重德 古代家训中关于理财的思想,至宋代大兴。宋代具有理财思想的家训著作主要有叶梦得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倪思的《经锄堂杂志》等。另外,赵鼎的《家训笔录》和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也是有关理财家训的名篇 古代儒家学说,千言万语不离“道德”两字。所以,他们在理财时亦重道德。叶梦德在《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说:“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不可“妄取于人”即是重德思想的流露。清人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得更直白:理财“其源不可不清,其流不可不治。源则问其所自来,义乎?不义乎?流则问其所自往,称乎?抑过与不及乎?” 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则论述得要系统、详明得多。此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正本”,二是“制用”。“正本”,就是理财要重“德”,以“德”正生财之道;“制用”,就是开源生财。”正本制用”合言之,即是先正身以德,然后节制财用。关于此点,陆氏言:“事有本末,知愚贤不肖者本,贫富贵贱者末也。得其本,则末随。趋其末,则本末俱废……非贤非知之人,人所鄙贱,虽纡青紫,怀金玉,其胸襟末必通晓义理。己无以自乐,而人亦莫不鄙贱之,岂非趋其末,而本末俱废?”显然,在陆氏看来,一个不讲道德的人,虽能“纡青紫”做高官,“怀金玉”当富翁,是不会得到人们肯定的;相反,趋其本,重德性而获得财富,才会为人所尊重 上述理财思想,伦理色彩甚明,对后世影响极大。元人郑太和在《郑氏规范》中言:“佃家劳苦,不可备陈。试与会计之,所获何尝补其所费。新管当矜怜痛悯,不可纵意过求。设使尔欲既遂,他人谓何?”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言:“凡声色货利,非礼之干,稍有玷于家声者,戒勿趋之。” 古人理财重德,取财重道,重义轻利,是显然的。问题是他们是如何达成理财重德重道重义的呢?这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就其大要言,就是临财之际,得把人当同类看,当人看,胸有人道情怀,而不可见财眼开,把人视为异类,不顾其生死 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凡邻近利害欲得之产,宜稍增其价,不可恃其有亲有邻,及以典至卖,及无人敢买,而扼损其价。”明人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言:“如遇荒欠,慎勿刻意取盈。”这种置产业得“稍增其价”,收租得“勿刻意取盈”等思想,就是要别人有饭吃,以免流离失所,类同牲畜,就是把人当人看,就是一种人道情怀。 此类思想《郑氏规范》中说得最多,最系统,如“增拓产业,彼则出于不得已,吾则欲为子孙悠久之计。当体究果值几缗,尽数还足。不可与驵侩交谋,潜萌侵人利己之心”“交券务极分明,不可以物货逋负相准。或有欠者,后当索偿。又不可以秋税暗附他人之籍,使人倍输官府”“田租既有定额,子孙不得别增数目。所有逋租,亦不可起息,以重困里党之人”等 《颜氏家训》是较早论述理财问题的,其《止足》篇言:人不可不知足,“二十口之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屋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这等“以义散之”“勿非道求之”的理财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的理财家训。唐以后,随着封建道德思想的日益丰富、缜密,个人理财表现出的伦理倾向便更甚。所以,理财重德在古代并非偶然之事,亦不是一朝一代之事,其产生、发展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丰厚的沃土。此沃土就是上层统治者重视道德、提倡道德,整个社会弥漫的道德氛围 二、读书养德 勉励子孙读书是古代家训中的重要内容。从一开始,古人便将它和道德联系在一起,使读书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伦理活动。许多长辈殷切期盼晚辈通过读书来涵养品行,做正人君子 在古代,入仕是读书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少人视读书为当官发财的终极目标,如《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等人“须发皆白”仍芨芨于此。不过,纵观古代家训,这类言论甚少。相反,教育子孙读书涵养德行,做好人,则很多。曾国藩认为,“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着,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在《孝友堂家训》中,以为读书求取功名是“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为端人,为正士” 《左传》中将人生的价值分为三等:最上等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是“立言”。并且说这三个品等,是“久而不废”的“不朽”事业,修德乃“三不朽”之首。如此思想,影响甚大,成为整个封建时代无数士子竞相折腰的人生终极目标。自汉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儒术,儒家思想如气潜流,如水潜渗,影响整个社会。因此,“德为上品”的思想便成为整个社会道德运转的轴心,成为整个社会读书人的人生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