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剖析教学设计中常见的通病.pdf
第9期 李益民:剖析教学设计中常见的通病
剖 析 教 学 设 计 中 常 见 的 通 病
●李益民 (兰溪市第一中学 浙江兰溪 321102)
作者简介 李益民,男,1970年生,浙江兰溪人,中学高级
教师,现任浙江省兰溪市第一中学校长.曾获浙江省数学特级
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
优质课评 比一等奖、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金华市名师名
校长、金华市321人才、兰溪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发表文章
2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编写了《校园文化建设 中的
尊重教育》等多部教育专著.
笔者在教学之余,喜欢欣赏数学期刊上刊登的有关教学设计的文章,感叹专家名师能将一节简单的课
设计成跌宕起伏的课,将一堂平庸乏味的课设计成颇具内涵且很有张力的课,将一堂佶屈聱牙的课设计成
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课.无论从教学 目标的达成度、师生活动的密切度、对学生评价的梯度都是笔者学习
的楷模;无论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关键点条分缕析都让笔者 自叹弗如.在欣赏之余,对一些细节问题如鲠
在喉,冒昧提出,实乃吹毛求疵,见笑方家.本文提及的教学设计是从广义上讲的,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和课堂实录.
1 不该出现的 “善意谎言”
在文献 [1]中,6号参赛教师在学习完第 1个问题——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后,教师给出了一幅画面:
公园的一张长椅上,一位翩翩少年紧紧依偎着坐在一个后脑勺微微卷发的 “人”身旁,炯炯有神的眼睛凝
固在对方的面庞上,教师让学生猜一猜他俩是什么关系.学生窃窃私语,教师让一名学生回答时,该学生面
带羞涩地道出是情人,绝大多数学生点头认可,接着教师又给出了这 “人”的本来面貌,学生几乎都惊叫了
起来,原来是一只家犬.这时,教师平静地说道:“2幅图片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的视角效果可能
不同,要比较真实地反映物体的面貌,我们必须从多视角观察物体,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第2个
问题——三视图.”
此处设计确实有过人之处,诚如文中提出的 “水到渠成 自然过渡的衔接预设与生成”,不知是参赛教
师借班上课学生的 “善意谎言”,还是学生 “天姿聪颖”,笔者在4个班 (有文科班和理科班,有重点班和普
通班)实践过,一打出图片,学生都异 口同声地说是狗,让笔者有所期待的东西落空了.事后笔者想到根据
生活经验,让人猜的东西朝反方向猜肯定能猜对.如平时一件很昂贵的物品猜价格,猜低点猜中的可能性
较大;一个看似很年轻的人叫我们猜年龄,朝年龄大点猜,也易猜中.笔者想有时我们固然可以多提问学生
为什么,以防瞎猜,更可以设计 “狡猾”点,在他们都猜照片上的 “人”是狗时,用超链接出现真的是一对情
侣照来 “忽悠”学生.
事实上笔者看到很多教学设计会 出现一些非正常情况,明明书上有现成答案,学生都能答 出五花八 门
的所谓创新答案,让人觉得是在幼儿班里上课,学生真可爱.
2 记号的引入和概念的命名何需探究
文献[2]中提到对在学习具有二重性的数学概念时,一般从 “运算操作”开始,逐步过渡到 “抽象对
象”,这一观点很有新意,值得同行学习.但在引进对数记号这一片断时,笔者不敢苟同.
· 2 · 中学教研 (数学)
师:现在怎样把满足方程2=3中的 准确地表示出来呢?
生(齐声):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 .
师:引进一个怎样的数学符号呢?请大家尝试.
生7:用 2}3表示.
生 8:用2.3表示.
生9:用 表示.
生 10:用2 ·3表示.
生 11:用2‘’3表示.
生 12:用23表示.
师:学生们都很有创意,用含2,3的数学符号表示出方程2=3中的 ,值得表扬.为方便交流和数学
学习,数学中统一使用数学家已经创建出来的符号log3来表示方程2=3中的 ,其中log是logarithm
(对数)的前3个字母,log:3读作:以2为底的3的对数.
学生再有创意也不可能代替数学家所创建的国际上通用的符号,有时还有可能扰乱学生正常记号的
学习.在符号规定上面花时间还不如用来介绍 “对数由来的数学史”更值,能让学生感受当年数学家为推
动数学每一步发展所付出的艰辛,作好 “学好数学更有披荆斩棘、走坎坷不平路”的思想准备.
从数学教育学角度看,学习者总是以其 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