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巴蜀文化与大西南文学
巴蜀文化与大西南文学 大西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学概念。它大致囊括今天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重庆直辖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换句话说,20世纪中期无论是中共“解放大西南”的军事行动,还是中共建政时的“大区”区域性管理中心的设置,如“中共中央西南局”所辖省区,乃至于国家的军事“战区”(成都军区)设置等,皆是
早在人类纪元之初、亦即中国文化大一统形成的汉代,“西南”一词,已经频繁使用,也因为司马迁《史记》的专门论说,而流传至今并广为人知;班固《汉书,如《汉书李寻传》载传主之言云:“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观日月消息,侯星辰行伍,揆山川变动,参人民谣俗,以制法度,考祸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交通技术、信息传播以及其他多种自然地理和社会价值评判体系的制约,“云之南”的遥远、“蜀道难”的道路艰险、滇黔之地的蛮荒(对今天贵州省的中心地区,中央王朝长时期采用的政策是“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自明代永乐年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开始,从四川、云南、湖广――包括今天广西的划出部分,形成一个“行省”的初步格局。清雍正年间再将原属四川的遵义府和乌撒军民府划归贵州,又将原属湖南的天柱、镇远等六卫及原属广西的贞丰、安龙等数县划入贵州,才形成今天规模的贵州省。这些都是基于中国历代王朝“中原”意识对“大西南”蛮荒的认知。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翘楚潘光旦1956年底至1957年元月的入蜀,做沿长江三峡、川、渝东南、鄂西南的古代巴人与土家族关系等方面历史及风俗的调查,就看到古代巴人横跨湘、川(渝)、鄂、黔四省(市)这样的现实存在
大西南地区,是多民族大杂居之地,司马迁泛称为“西南夷”地区。仅以种族繁衍生息之地为视点或以人类文化学的眼光,我们就可以看到,以四川凉山州、云南楚雄为核心聚居地的彝族,还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而中国苗族,则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除西藏青海外,中国的藏族也广泛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换句话说,从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理论的视野去审视,“大西南”是被许多种族“跨省区”紧紧勾连为一体的。秦代开拓的从四川南部到云南宣威的“五尺道”(又称滇焚古道、焚道、石门道)以及秦汉开始繁荣的“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裴松之注引三国时人鱼豢的《魏略传》里,就提到罗马帝国“有水通益州(巴蜀)”)等,都为这个地域许多方面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共同体”,产生过巨大影响。《史记“大西南”的认识是:“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而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巴蜀”视角基点上:“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关联和现实存在基础,在当今“经济中心”压力下,跨省区的各类“经济带”纷纷出现,“长三角”“珠三角”等即是。如经济学家倡导的“四川盆地经济圈”再度将四川和重庆连接一体;2012年的一篇《川藏铁路建成,西藏将真正融入四川经济圈》报道说,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代远表示,从长远来看,修建川藏铁路对于促进西藏东部融入成渝经济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5年8月18日《四川日报》以醒目的《成都推动构建“成渝西昆贵菱形经济圈”》标题,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最突出的,则莫过于中国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的提出等。而将经济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旅游业,则走得更早更快,早在2006年12月20日,在云南省水富县召开的川滇黔三省毗邻地市旅游局长联席会,就有了联合建设“长江上游旅游经济圈”,共同打造川滇黔3省结合部自驾游精品路线的合作计划。还有如2009年,由云南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广西电视台5家优势电视媒体强强联手组成的“合力联盟”成立等
文学,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艺术化或者说是审美化记录,是一个地域群体或一个种族精神活动外显的一个标本。只要生活于相似的自然环境中,经受着相似的生产劳作熏染,就会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形态、价值认知和道德评判方式一地域文化于此形成。换句话说,类似的自然地理与气候等条件,决定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较为典型是大西南地区随处可见的梯田――“冬水田”),而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应的、有别于其他的本地特有的文化形态就此形成。在20世纪肇始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由于“白话文学”“实写人生”等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的话语体系和技巧手法,叙事类文学大行其道。语言、场景等的构筑、社会画面和人生形态的选取,乃至于人物原型的选择与塑造,就呈现出因为地域原因制约的大致类似的艺术形态
如鲁迅、茅盾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大西南”作家相似之点(如对贵州作家蹇先艾的评述,还有20世纪50年代,蹇先艾就是设在重庆的“西南文联”的委员以及与沙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