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孟子·公孙丑下》 教时安排: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 教学目的: 一教时 一、介绍作者: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被尊为“亚圣”。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中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解 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听课文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代词,这(就是) 护城河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委:放弃 去:离开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作动词 巩固 威慑 到 通“叛”,背叛 内外亲属。 他,指寡助之君 (一)、把握下面的词语: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11、亲戚畔之 (二)、一词多义: 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句子的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文章开头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两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 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在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文章首先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接着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得道”实际上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