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列式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以及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doc

行列式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以及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行列式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以及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

绍兴文理学院 论文题目:行列式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以及 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 所在学院:数理信息学院 小组成员:谢燕挺 项旭艳 王欢欢 王耀波 吴楠洋 班 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21 摘要 本文是一篇针对大学数学中行列式的探究和深入了解的论文,我们对行列式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和证明恒等式的应用的两个角度对行列式进行了研究,最后还对行列式的具体性质及专业数学角度对行列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让我们对行列式的了解更加深刻。 第一步,我们参考了网络资料和相关图书资料了解了行列式的定义;; 第二步,我们找了几个比较经典的行列式应用的例子及这几个例子的应用方法使得我们对行列式更加了解; 第三步,我们根据对行列式的了解讨论了行列式的相关应用; 最后,我们根据撰写论文时所学到的知识,对行列式写了一篇小小的学习报告。 关键词:行列式 因式分解 证明恒等式 引 言 本文研究探讨了行列式的若干应用.长期以来,行列式在数学中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如:矩阵行列式,多阶行列式,范德蒙行列式,雅克比行列式等.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前人不断创新,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行列式于1683年日本数学家关孝和在《解伏题之法》中首次引入此概念。此后,许多数学家,如:范德蒙、拉普拉斯在行列式的研究中也做了许多工作。行列式的解法是一个基本且重要的内容,它在解线性方程组、求逆矩阵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行列式的解法也有很麻烦的问题.如n阶行列式有n!项.计算就需要做n!(n-1)个乘法. 本文通过行列式的计算,在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在处等代数中的应用,包括行列式的分解和证明不等式以及恒等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包括用行列式表示面积,在平面几何和空间中的应用.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行列式是研究数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进一步研究探讨了行列式在因式分解和证明恒等式两个方面的应用. 正 文 一:行列式的基本介绍 行列式概念最早出现在解线性方程组的过程中。十七世纪晚期,关孝和与莱布尼茨的著作中已经使用行列式来确定线性方程组解的个数以及形式。十八世纪开始,行列式开始作为独立的数学概念被研究。十九世纪以后,行列式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矩阵概念的引入使得更多有关行列式的性质被发现,行列式在许多领域都逐渐显现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出现了线性自同态和向量组的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特性可以被概括为一个多次交替线性形式,这个本质使得行列式在欧几里德空间中可以成为描述“体积”的函数。  若干数字组成的一个类似于矩阵的方阵,与矩阵不同的是,矩阵的表示是用中括号,而行列式则用线段。行列式的值是按下述方式可能求得的所有不同的积的代数和,既是一个实数:求每一个积时依次从每一行取一个元因子,而这每一个元因子又需取自不同的列,作为乘数,积的符号是正是负决定于要使各个乘数的列的指标顺序恢复到自然顺序所需的换位次数是偶数还是奇数。也可以这样解释:行列式是矩阵的所有不同行且不同列的元素之积的代数和,和式中每一项的符号由积的各元素的行指标与列指标的逆序数之和决定:若逆序数之和为偶数,则该项为正;若逆序数之和为奇数,则该项为负。 在一个排列中,如果一对数的前后位置与大小顺序相反,即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那么它们就称为一个逆序。一个排列中逆序的总数就称为这个排列的逆序数。逆序数为偶数的排列称为偶排列;逆序数为奇数的排列称为奇排列。如2431中,21,43,41,31是逆序,逆序数是4,为偶排列。行列式的概念最初是伴随着方程组的求解而发展起来的。行列式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最初的雏形由日本数学家关孝和与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得出,时间大致相同。日本数学家关孝和提出来的,他在1683年写了一部名为解伏题之法的著作,意思是“解行列式问题的方法”,书中对行列式的概念和它的展开已经有了清楚的叙述。欧洲第一个提出行列式概念的是德国数学家,微积分学奠基人之一莱布尼茨。 1545年,卡当在著作《大术》(Ars Magna)中给出了一种解两个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为“母法”(regula de modo)。这种方法和后来的克莱姆法则已经很相似了,但卡当并没有给出行列式的概念。 1683年,日本数学家关孝和在其著作《解伏题之法》中首次引进了行列式的概念。书中出现了、乃至的行列式,行列式被用来求解高次方程组。 1693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开始使用指标数的系统集合来表示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组的系数。他从三个方程的系统中消去了两个未知量后得到一个行列式。这个行列式等于零,就意味着有一组解同时满足三个方程。由于当时没有矩阵的概念,莱布尼茨将行列式中元素的位置用数对来表示:ij代表第i 行第j 列。莱布尼茨对行列式的研究成果中已经包括了行列式的展开和克莱姆法则,但这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