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教版.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壁赋》苏教版要点

为何而悲 一、古今人物对比:人生渺小 二、长江无穷作比:人生短暂 三。现实理想矛盾:人生无奈 三写因悲生议。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 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 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翻译与理解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我对客人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的变化,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因何而释? 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生个体虽有生老病死的变化,但人类代代相承,终归于永恒。 (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如何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作者的态度对你有何启示? 主和客的观点其实是苏轼人生性格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主客问答? 由作者的情感变化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虽一时有忧郁悲愁但主流是乐观的。 这是苏轼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 人生态度? 赤壁赋 苏轼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赤壁赋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于“赋”这种文体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悲观 苏子-乐观 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 研读文本: 梳理情感流程 思考:苏轼与客游赤壁时主客二人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翻译与理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的诗歌和“窈窕”的篇章。 既望: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词,在.下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