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与改善方法doc
分析与改善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兰德决策》(乔迪 著)、
《简单是金》(英. 弗格斯. 奥康奈尔 著,郭广玉等译)
《戴明谈质量管理》(美. 戴明 著, 钟汉清 戴久永 译)
《生产问题分析及解决》、《6σ管理法》、ISO9001、ISO14001等
目 录
PDCA原理与八个步骤
四个基本的理性思考模式与对应的四个理性分析
状况评估
问题分析
决策分析
潜在问题分析
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
思维思考方法简介
高效工作理论
十项改善原则
八大浪费的发生原因及防止对策
QC手法、TFE、TPM等简介
没有哪一件事小到不值到的程度, 也没有哪一件事大到做不到的程度.
-------- 杰克. 韦尔奇
智慧在于研究最初的原因及本源.
-------- 亚里士多德
我思故我在.
怀疑就是方法.
--------笛卡尔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 孙中山
如果我们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那我们已经有几千年的年龄了,我们拥有很多的经验,知识,智慧 。。。。。。
如果我们学习和运用现有人类的已被众多的企业,人员证明是成功和有效的分析与改善方法,例如: 5S,TPM,6Sigma,PDCA,RAND,5W2H,标准化,理性分析方法等,我们就有信心把握未来,走进未来 。。。。。。
———— 前 言 ————
现场管理已经从问题发生后采取纠正措施的阶段,到重视SPC,制程管制,源头管理的阶段,现在发展到全面预防与全员管理的阶段,DFMEA,PFMEA,5S,TPM,TFE,6 sigma等在一些企业在深入运用和开展,目标是消灭不良,减少变异(公差),到创造激动人心的产品。
问题分析与持续改进的步骤是:识别出现场所有的问题点和改进机会(这是很重要的,防止漏掉了一些重大的问题和很有价值的改善机会,例如ISO14000首次认证时的最重要要求之一是识别出对企业的环境有影响的所有因素);按一定条件(重要性,难易程度,紧急性等)选出需要立项解决的问题或持续改进项目;小问题或小的改善机会也是重要的,例如彻底的5S,TPM以对角落里的灰尘也不放过的态度,消除了现场中的纷繁众多的小问题,从而使重要的问题或原因突显出来,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革除人员的“没关系,无所谓”的观念和工作态度,使企业的现场和产品品质提升一个层次。
一) PDCA原理与八个步骤
Plan:计划阶段,包括:(1)找问题 (2)找原因 (3)找要因/根本原因/发生源 (4)制定对策计划
Do:实施阶段,包括:(5)执行改善措施
Check:检查阶段,包括:(6)检查执行的结果
Action:处理阶段,包括:(7)标准化,巩固 (8)进入下一个PDCA持续改进循环
PDCA原理中最重要的是Action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总结结果,对改善过程中发现的好的方法,措施要形成(标准化)文件或操作规范,从而使改善的效果得到保持;同时对没有彻底解决的部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更详细的参考有关标准化的资料)。
以上循环并不是紧密排列的,而是动态的,例如在实施阶段,必要时要对计划作调整,甚至放弃原来的对策计划而实施更好的措施;在检查阶段,发现问题时,需要返回实施阶段以实施纠正措施,或者返回计划阶段,对计划进行必要的修订;在其他阶段也同样如此。
PDCA各阶段的区分是很有必要的,识别PDCA循环与八大步骤,你才可以知道问题发生在哪里?以及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如果不识别区分PDCA循环与八大步骤,则会使状况或问题混淆不清,抓不住问题,把握不住重点!
PDCA原理适用于所有的过程与改善项目,使思想方法和步骤条理化,合理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同时符合人们的一般的思维习惯。在企业中,PDCA应成为一种项目运作的共同语言与思维方式,如果在过程和改善项目过程中,始终坚持这种PDCA原理,才能取得最好的效益和效果。
对管理者来讲,在PDCA原理中的C阶段,也就是检查阶段是较重要的,要一项一项的落实,一项一项的确认。例如:在1958年的大跃进及人民公社时期,全国各地大放粮食“高产卫星”,亩产达几千斤,到几万斤,到十多万斤,但某些领导竟然相信!“人民日报”发表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社论,阐述 “地耕的越深,肥施得越多,粮食的产量就越高!”的理论, “想要高产? 很简单,深耕,多施肥就可以了”. “人们需要多少,我们就能生产多少!”,批判“粮食有限生产论”等在社会流行。在工作中,我们是否也有这样的问题呢?别人说:“完成了,早就完成了”,然后自己不去确认一下就在“确认栏”上填上“OK,已改善”,但实际上 。。。
好的原理是起不到作用的,如果不去遵守的话!只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