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疾病名】藏毛性疾病【英文名】pilonidaldisease
【疾病名】藏毛性疾病
【英文名】pilonidal disease
【缩写】
【别名】pilonidal sinus and pilonidal cyst;藏毛病;藏毛窦和藏毛囊
肿;吉普车病;尾部藏毛窦
【ICD 号】K62.8
【概述】
藏毛性疾病又称藏毛窦 (pilonidal sinus)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上含有毛发的
窦道。这类窦道最常见于肛门后部尾骨处背侧,故亦尾部藏毛窦(coccygeal
pilonidal sinus)。早在 1847年Anderson就曾报道过这一疾患。1880年
Hodges正式采用现在的名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军人中本病发病率显著
增高。这些患者都有长时间乘坐吉普车的经历,人们推想这种屈腿距坐、长期
颠簸可能与本病有关,故有 “吉普车病”之称。
【流行病学】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年龄平均 21岁左右。17岁以下者少见。19岁以
后渐增,到25岁时达最高峰,以后发病率陡然下降,患者以男性为主,据统计
男患者占全部病例的 73.7%。女性患者发病较早,在20岁以前多已显现症状。
而男性在 20岁以前发病者只有 19%。
【病因】
本病病因学说很多,大致可分为 2类:发育上的原因和损伤。19世纪后半
期由于胚胎学的发展,对于本病特定的发病部位发生的特定病变,自然就怀疑
是因为发育上的原因所引起的。归纳大量著述提出的假说大致有 3 种:
1.骶尾部髓管囊性残留物学说 1887年法国学者 Tourneaux和Herrman提
出,一直到 1942年美国学者 Kooistra仍然支持此说。
2.骶尾区中央缝畸形发育学说 Fere(1878)提出骶尾区中央缝畸形发育导
致皮肤内涵物形成囊肿,1935年Fox拥护这一理论。
3.类似鸟类尾羽腺结构的退化残迹 1931年Stone提出这一理论。也有人
认为是某种腺的退化残迹。一直到 1946年Patey等报道 1 例理发师手指上发现
藏毛窦以后,先天性病源论或是发育上的原因诸假说开始受到怀疑并在获得性
原因方面寻求解释 。以后这类报道颇多。认为皮肤损伤后继发毛发植入,或者
是毛发穿破皮肤,造成感染和皮化。Bearley认为藏毛窦在开始是由周 毛发
刺入皮肤形成短窦道,而毛发根部仍然与其毛囊相连 。当这一毛发脱落后,继
续被窦道产生的吸引力吸入,他建议在第 1 阶段称为 “刺入性窦道”,第 阶
段称为 “吸入性窦道”。这一假说似乎可以解释 已经知道的一些临床现象和历
史事实。例如本病以男性为主,多发生在那些体毛多而硬的人群或种族 。发生
部位是多毛区,并且是经常遭受揉搓、摩擦的部位等。Bearley说吉普车乘员
中之所以发病率高,就是因为这些军人乘坐低矮硬韧 的吉普车在崎岖的道路上
长途颠簸,经常扭动和摩擦臀部有关。他 曾测量臀沟开张时局部压力的变化。
O 。说明该局部可以产生的
当臀部向两侧分开时,局部压力可以骤然降低 80mmH
吸引力。1975年在一次讨论会上,Rord报道 1 例在藏毛窦内取出一绺毛发,共
23 根,毛发的颜色、粗细、长短和方向都是一致的。他认为这是从一个 “青春
型”毛囊连续长出来的。“青春型 ”毛囊不像 “头颅型”毛囊那样在胎儿期就
启动功能而是在青春萌动期才开始启动功能。每根毛发从生长到脱落约需 3~6
个月 。在毛发仍在继续生长之际,窦道感染,这绺毛发才暴露于外 。他认为组
织学检查时很难准确地切到毛囊或者切到时毛囊结构已被破坏,因而一般病理
报道总是说只有毛发没有毛囊。Rord的报道表明,传统的病因学说还存在着许
多等待解释的问题。
【发病机制】
在尾骨部背侧中线的原发窦道在皮肤开口,深约 ~3cm,末端有小腔。窦
道内含毛发,有时毛发在窦道口伸出(图 1)。这种毛发全然是游离 的,两端尖
细,很难发现毛囊。继发管道位于原发窦道深处,感染后破向皮肤,含有丰富
的肉芽组织。原发窦道开口部以鳞状上皮为衬里,这种上皮衬里深入窦口内
2mm左右即为肉芽组织替代。继发管道位于原发窦道 “颅侧”(图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