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柴可夫斯基《第六_悲怆_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pdf

柴可夫斯基《第六_悲怆_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柴可夫斯基《第六_悲怆_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

2010年9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Sep.2010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 谭永局,印成平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 生忧郁、孤独、哀愁,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生动地体现了他人生的悲剧和悲剧的人生。本 文从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不幸婚姻、与梅克夫人之同 “柏拉图”式的交往等主客观因素方面。运用音乐学、关学和民族审美心理学等方法,以多元视角分析了第六“悲 怆”交响曲中“悲剧性”特征产生的原由及其表现手法。 关键词:悲剧意识;社会环境;主客观: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0)09-0114—03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创作于1893 主体不可避免地朝着绝望的方向迈进的历程,并注 年,是作者一生中最成功的一部杰作,作品首演于同 定要吞噬苦果,走向痛苦和死亡,它切实地反映着人 年的十月二十八日,九天之后,柴可夫斯基不幸身染 类生存境况中的矛盾与冲突。 霍乱,与世长辞。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具有深刻 这部交响曲强烈的“悲怆”情绪构成了本曲的 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它不像贝多芬的《命运交 艺术特色。柴可夫斯基音乐中优美的旋律、均衡的 响曲》通过顽强斗争获取了胜利,恰恰相反,它走向 形式及精巧的管弦乐法等突出特征在这部交响曲中 了无底的深渊,走向了毁灭与失败。这部作品是作 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作品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 曲家一生的概括,是他“忧国忧民”而又找不到出路 望、失败和灭亡等,充满了悲观情绪,是沙皇俄国统 的一种绝望。周宪在《美学是什么》里谈到,它“使 治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被压抑状况下真实心态的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剧性力量,它超越 写照。 了我们的个体局限,将情绪引向了深刻的人类命运 冲突”。它真实地反映了柴可夫斯基人生美好理想 一、悲剧性产生的原由 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这种 在西方美学中,悲剧与崇高、荒诞一起属于 悲剧性的形成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 “悲”的美学范畴,它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悲 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生活历程、爱情婚姻和与梅克夫 剧描写的是社会对立面之间的剧烈冲突,悲剧人物 人的“柏拉图式”长达十四年的交往有着千丝万缕 经历着苦难、抗争、拼搏和毁灭,多具有肯定价值,体 的联系,多种矛盾在一起交织和碰撞,形成了柴可夫 现了人类苦苦求索的理性意蕴,冲突、抗争和毁灭是 斯基这部作品悲剧性的来源。 悲剧的三要素。悲剧向人们展示了苦难和死亡的深 (一)悲剧性的客观原因 刻社会意义。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 任何艺术家创作的源泉都来自于生活,必然与 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悲剧的结局是一 其民族的气质、文化基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各方面 种灾难和痛苦。”尼采认为:“悲剧艺术就是一种酒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柴可夫斯基悲剧意识的形 神艺术。在酒神艺术中,一方面是个体的毁灭,而另 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影响其悲剧意识形 一个方面是人在个体原则的崩溃中回归到原始的本 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能之中。”可见,悲剧是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