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植物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7@6D6 V;CJ@:F ;G 1LLF76O =I;F;AM ,W:J( %%+ ,78 (# ):,-.*,+%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植物系统
碳循环中的应用!
刘 微 吕豪豪 陈英旭 吴伟祥!!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系,杭州#$%%’ )
摘 要 碳作为重要的生命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天然
$# ) )较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安全、无污染、易控制的优点,在土壤!植
的示踪物,稳定碳同位素(
物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检测土壤!植物体系中稳定碳同位素的自然丰
度或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标记有机材料,能够较真实地了解植物的光合特性、光合产物在土壤!
植物体系中的运转及其在土壤中的分解、转化等过程( 本文概述了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植物
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运转、古气候重建、土壤有机质周转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
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碳循环 光合作用 土壤有机质 根际微生物
文章编号 $%% $*’## (%%+ )%#*%,-. *%- 中图分类号 /$0. ( . 文献标识码 1
!#$%’$() (* +’,#- %.,() $+(’(- ’-%/)$01- $) ’/- .-+-.%/ (* %.,() %2%#$)3 $) +($#4#)’
+2+’-56 234 567 ,28 9:;!:; ,)9= ?7@A!BC ,54 567!B7:@A (!# $%’( )* +(,-%)(’($.
+(/-(%-(/ ,0)../ )* +(,-%)(’($. $(1 23)4%5 65-(5 ,789 -$(/ :(-,%3-; ,$(/=8)4
#$%%’ ,08-($ ) ?08-( @ A## . +5).( ,%%+ ,78 (# ):,-. *,+% (
!,+’.%’ :1D : E:7@ F7G6 6F6E6@H ,I:JK;@ LF:MD 7EL;JH:@H J;F6 7@ H6 E:HH6J IMIF7@A 7@ D;7F!LF:@H
DMDH6E( /H:KF6 I:JK;@ 7D;H;L6 $# ) :D K66@ N7O6FM CD6O 7@ H6 DHCOM ;G I:JK;@ IMIF7@A 7@ D;7F!LF:@H
DMDH6E ,OC6 H; 7HD D:G6 ,@; L;FFCH7;@ ,:@O 6:DM H; K6 :@OF6O( PJ;CA H6 :@:FMD7D ;G K;H @:HCJ:F
:@O F:K6F6O $# ) ;JA:@7I E:HH6J 7@ D;7F!LF:@H DMDH6E ,: K6HH6J C@O6JDH:@O7@A ;G H6 E6I:@7DED ;G
L;H;DM@H6D7D ,H6 O7DHJ7KCH7;@ ;G L;H;DM@H:H6D 7@ LF:@H!D;7F DMDH6E ,H6 G:H6 ;G LF:@H F7HH6J ,:@O
H6 D;CJI6 ;G @6N I:JK;@ 7@ D;7F I;CFO K6 :I76Q6O( 3@ H7D L:L6J ,H6 :LLF7I:H7;@D ;G DH:KF6 I:JK;@
7D;H;L6 H6I@7RC6 7@ H6 J6D6:JI6D ;G L;H;DM@H6D7D ,J6I;@DHJCIH7;@ ;G L:F6;IF7E:H6 ,HCJ@;Q6J ;G
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转化酶水解蔗糖加料烘焙对白肋烟品质的影响.pdf
- 普洱茶晒青样游离氨基酸和色泽差异研究_刘兴勇.pdf
- 第七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pdf
- 大气CO2含量增加对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pdf
- 306西医综合考研生化复习笔记(一).pdf
- 306西医综合考研复习生化复习笔记(一).pdf
- 不同菌种大豆干酪后熟过程的研究.pdf
- 聚乙二醇大分子化猪血红蛋白对其携氧特性的影响.pdf
- 亚香棒虫草药用价值初探.pdf
- 血红蛋白携氧载体在心脏外科的应用.pdf
- 湖南益阳县羊午岭古窑址调查.pdf
- 大别山千鹅冲钼矿区花岗岩的SHR_省略_龄_Hf同位素组成及微量元素特征_高阳.pdf
- 浅议竹子在造景中的应用_张蕾.pdf
- 古蜀石崇拜的文化内涵罗建新 - 第1 0 期20年.pdf
- 浪涌电流拟制-功率型NTC热敏电阻的技术要求PT Series -- Power Type NTC Thermistor.pdf
- 蒸发和环流因素对湖泊演化的影响———河西走廊猪野泽不同位置全新世沉积物古环境意义探讨.pdf
- In situ LA-MC-ICP-MS and ID-TIMS U–Pb geochronology of cassiterite in the giant.pdf
- 工程中英文对应文件-2010 11 10.pdf
- 围压升降过程中岩体渗透率变化特性的试验研究.pdf
- A Look Back at “Security Problems in the TCPIP Protocol Suite”.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