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探究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探究 摘 要: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地调研发现,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存在针对性政策法规缺位、传承人档案缺失、相关档案部门被边缘化等现实问题。因此,应从政策法规、建档保护机制以及对传承人档案地位的重视等方面解决问题,这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少数民族;建档;保护
Abstract: With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Lisu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ccording to the field research of research group, recording protection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Lisu has problems including the lack of individualiz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lac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records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archival departments. These problems need urgent solutions in the aspect of policy and regulation construction, archiving protection mechanism establishment and elevation of inheritor status, which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archiving prote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u; Ethnic minority; Archiving; Protection
傈僳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境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傈僳族国家级非遗进行建档保护,将其通过文字、图像、录音、视频等各种记录形式保存起来,能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形的物质形式体现。同时,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使这种保护形式更具优势:(1)档案是对社会记忆最真实可靠的记录,对傈僳族国家级非遗进行建档保护,实质是将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事项固化,以便于保管和利用。(2)档案记录载体多样,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能较好地体现内涵丰富的傈僳族国家级非遗的鲜明特色。(3)档案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将傈僳族国家级非遗以档案形式保存记录下来,能保证傈僳族非遗价值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1]目前档案学界有关非遗的研究集中于非遗档案化保护的概念、价值和类型等理论研究,针对某一少数民族非遗建档的应用型研究相对缺乏
1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1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截止到2016年,傈僳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共有三项,分别是傈僳族刀杆节、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和傈僳族民歌
1.2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类型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现“上刀杆、下火海”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学强,傈僳族,男,1959年生,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鲁掌镇三岔河村。傈僳族“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熊自义,男,傈僳族,1941年生,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新洛村人。傈僳族民歌各式各样,代表性歌曲有《创世纪》《生产调》《逃婚调》等。傈僳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利,男,傈僳族,1929年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古登乡干本村人
1.3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傈僳族非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傈僳族居民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