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及故乡关系影响了《以父之名》.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及故乡关系影响了《以父之名》

我及故乡关系影响了《以父之名》   算起来,《以父之名》是我个人第五部长篇小说了。小说的篇幅和之前的四部长篇(《薄暮》《锦葵》《欢喜城》《南方旅店》)差不多,完稿时将近14万字。我第一部长篇《薄暮》是我19岁那年写的,从高三的暑假到大一的军训结束,成稿时全书有18万字,当时我还在深圳大学读书,记得写完那晚是平安夜,外面热闹得很,而我却窝在宿舍,沉浸在完稿的兴奋中激动不已。那段时间没日没夜,下了课就闷着头写,不懂章法,也不知天高地厚,就这么凭着一股年少的傲气和冲动写下去。如今想来,那种不顾一切地和小说与文字耳鬓厮磨的感觉,竟然美好得叫人心醉 2008年我参加第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拿了大学组一等奖,加上2007年高三时拿的第九届一等奖,我算是不折不扣的“蝉联冠军”了。然而,这个头衔并没有为我第一部小说的出版铺平道路。小说写完后,我一股脑儿地把小说书稿寄送给很多家文学刊物,却没有得到半点回应。2009年《薄暮》出版时我大篇幅增删,最后只剩下13万字。我没有想到,这样一部作品会把我推向后来的写作道路。时至今日,我再没有勇气去重读当年的文字。毕竟那时年轻,文字还是稚嫩了些。可是如果没有踏出这第一步,也就没有后来其他的长篇和中短篇小说了 到了写《南方旅店》,我给自己设了一个机关,用了嵌套结构。那时距离我写《薄暮》,又过去了四年。我喜欢自己和自己较劲,所以写得挺艰难。记得当时编辑还问我,你把小说结构弄得这么复杂,有必要吗?那是2011年还是2012年,我还在广州,在暨大读研。想起来,因为这件事,我差点儿和编辑吵起来。最终编辑被我说服了,这部小说最后也顺利出版了。回头去检视这部小说,“双重嵌套”“书中书”这样的技巧虽然带些实验性,但毕竟不是我原创,这点叙事的伎俩,我做得比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前辈大师们差远了 《南方旅店》出版之后,我就知道,我必须做出一些改变,因为我深刻地意识到,我遇到了创作的一个坎儿,遇到了所谓的“瓶颈期”。要如何解决自身写作的问题?我反问自己。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应该老老实实地回归基本的小说训练,踏踏实实训练自己在小说叙事、描写、结构、语言和人物刻画等方面的基本功。没有这些,再写下去,只会将才华盲目耗尽。我不谙诸如青春、校园、爱情这样的题材,不想重复他人,也不想踩着自己的脚印孑然前行,所以,只能改变行走的路径,也许过程很艰难,但唯其如此,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径。挤过一扇窄门,才能豁然开朗 大概是在2012年年底,我中断了长篇的写作,重新投身到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来:从最开始的《小镇生活指南》(刊《文艺风赏》2013/07)、《他杀死了鲤鱼》(刊《文艺风赏》2013/09)、《躺下去就好》(刊《西湖》2013/11),到《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肖像》、《邮差》(刊《花城》2015/09),再到《青梅》(刊《青年作家》2014/03)、《奥黛》(刊《山花》2014/04)。这四年间,我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部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的水准参差不齐,但我心里清楚得很,我在进步,我做了很多不一样的尝试:实验性的、先锋的、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每一则短篇都是一种可能性,我喜欢挑战自己,绞尽脑汁去写,慢慢的,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调子,像一样乐器,吹奏出独属于你的曲子 这四年是我短篇小说的集中创作期,也是一个自我规训的过程。其中《躺下去就好》《邮差》和《他杀死了鲤鱼》都译成英文了,而我最喜欢的《白鸦》也会译成英文。因了这批短篇,才有2013年和2014年的小说集《第三条河岸》及《钻石与灰烬》。《第三条河岸》收录的作品可以算作“系列”小说,它们大部分被我归入一个叫“清平镇”的虚构的地方,故事的背景,当然还是我熟悉的潮汕老家。到了《钻石与灰烬》,各个篇目又有了拓展,不再局限于“清平镇”,它们生长开来,有了彼此异样的舒展的眉目。我敝帚自珍地爱着这些短篇小说,不管是叙述技巧,还是对故事结构的掌控,抑或是对小说这门艺术的理解,我在创作它们的过程中,渐渐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接下来,我的野心又勃发了,我谋划着,我应该重新进军长篇小说的疆域了 2014年6月底,我硕士毕业,7月伊始,从台湾旅行回来之后,我投身到考博的“二战”,到2015年4月,这中间我只写了一则短篇《濒死之夜》(刊《文艺风赏》2015/11)。我没想到的是,它会被深圳的“山顶剧团”改编成一部实验性的舞台剧。2015年4月,《濒死之夜》(更名《水猴》)还没发表出来,就在深圳的蛇口影剧院做了首场试演。首演那晚,蛇口影剧院坐满了人,我在深圳的一些朋友和同学,也都赶来捧场了,我和导演还有制作团队坐在观众席前排,看着精心制作的舞美、灯光,三位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一种激动的心情充盈了我的身体。我仿佛又回到了写《濒死之夜》的状态。我没想到,“山顶剧团”能将这篇晦涩的小说改编得如此到位。导演兼编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