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艺术中的工艺自然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木染艺术中的工艺自然观

草木染艺术中的工艺自然观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草木染艺术中的工艺自然观的具体体现:依乎天理;物我融情 〔关键词〕草木染工艺自然观 中国传统自然观既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欢洽的关系。艺术既然是生活与观念的反映,它必定要通过某种形式关注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而人的自然观也必定为特定的艺术形式所折射。那么,在草木染艺术中又反映了怎样的自然观,自然观又是怎样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折射出来的呢? 中国传统造物艺术主张“天人合一”。因此,中国传统工艺思想的最高境界为“天―人―物”即人与物质系统和自然环境三者的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最基本的造物思维方式。从《考工记》中“审曲面势、以饬五材”的用材之法到《管子》的“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董仲舒的“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莫不流露出“天人相参、主客相融、化生万物”的自然观。因此,造园艺术中最高的审美境界慕羡的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哥窑瓷器艺术的开片工艺追崇的是“人工技巧控制烧出的自然片纹”……它们所流露出来的虽是涵蕴在其他工艺门类中的自然观,但表现在草木染艺术中也是如出一辙,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依乎天理 “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在中国古代工艺思想中,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极其强调“天时”对工艺的影响。这一方面是为了顺应自然界荣衰丰杀的规律,不破坏自然物生长的环境,以保永续利用,所以强调“斧斤以时人山林”;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依循自然物的季节特点,以使物尽其美,这正是本节所要阐述的重点。草木染工艺中所强调“采有时月”的染材采集之工艺思想,即为这一工艺之自然观的反映。在宋应星著述的《天工开物“二月初下种,若太早种者,苗高尺许即生虫如黑蚁,食根立毙”这是宋子论种植染材;“采花者必侵晨带露摘取。若日高露旰,其花即已结闭成实,不可采矣。其朝阴雨无露,放花较少,旰摘无防,以无日色故也”,摘采必有固定的时段,若因怠工而错失采摘良机红花则“逐日放绽,经月乃尽”,染出的红色之美即稍逊一筹,这是宋子论采撷染材。这样的论述在古代农书中更是比比皆是:造靛蓝则大约二、三月份下种培苗,即所谓“榆荚落时可种蓝”。“暮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刈身造淀”,六、七月份,蓝草叶成熟,呈绿色。碾碎后,黄色汁液变青,既可采集。采后随发新叶,隔三个月又可收割。由于蓝草叶成熟多在夏秋之际,鲜叶浸染也多限制在这段时间里。《礼记“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蓝以染。”这是因为仲夏之月(夏历五月)是蓝草发棵的好时候,若此时采摘蓝叶,则影响生长,因此规定靛蓝染色不需提前进行。而茜草春秋两季皆可采收,但以秋季挖到的茜根染出的色彩质量甚佳,槐花染绿必取“花初试未开”之槐蕾。在古代工艺典籍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在此毋须再一一详举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草木染色工艺是人类智慧与大自然造化珠联璧合的结晶,它必须应合大自然“荣衰丰杀”的节律,此即为草木染工艺之自然观不单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必须以尊重自然宇宙客观规律为前提 依循自然的客观规律进行染色的工艺还体现在艺术家对自然之理的认识和巧用上。如,造红花饼法的“带露摘红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或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捏成薄饼,阴干收贮。染家得法,我朱孔阳,所谓猩红也”。使用自然生长的青蒿覆盖就可以达到杀虫、抑菌的效果,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淘米泔水就可巧妙地将黄色素去除达到“黄汁净尽,而真红乃现”的工艺目的;再如染大红色的“乌梅煎出”、“稻稿灰代碱”、“芦(栌)木打脚”色则鲜甚;又如苏木为地色,若“青矾尚之”呈紫色,“入明矾、??子”显木红色;染大红官绿色“槐花煎水染,蓝淀盖,浅深用皆明矾”;豆绿色“黄蘖水染,靛水盖”;油绿色“槐花薄染,青矾盖”……而更为精辟者莫过于使用红花拔染印花的工艺:“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传,仍还原质。”先用红花染好地色,然后在纹彩处印上以碱水、稻灰水制成的拔染剂,水洗后拔染剂就将图案处的红色拔去了,此时纹彩尽显,华章闪烁,可谓精辟之至。这足以证明大自然造物之巧妙,而历代草木染传世品色彩的逞奇斗妍、纹样的百媚千娇无疑建立在草木染艺术家对自然之物“相荡相摩,辟阖相循”之有机联系的规律的了解和巧用之上 二、物我融情 卢梭曾在《爱弥尔》中这样写道:“在人类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清?l之美,始于耒耜;黼黻之美,在于杼轴”,认为美源于自然的劳动,纯粹的手工劳动制作出的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温暖的朴素。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