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钦州骑楼保护之困
等死的过去
13历史班 黄建昌
【摘 要】在钦州新一轮的商业开发浪潮下,钦州骑楼面临着非物质文化们绕不开的死结——死去还是苟延残喘?直接死去令人惋惜,抢救保护无利可图,商业开发失其真意。这就是现今传统文化保护之困。
【关键词】骑楼、文化、保护
引言
入夜,华灯初上,星垂月悬。夜晚是商业文明的舞台,繁华了新城的空虚,但也寂寥了老城的往昔。一条路,几幢楼,两个文明,两座钦城。现代、商业、繁华是老城外的围墙,围住的是过去,进去的是我们,出不来的是老钦城。
霓虹灯旁的老钦城一如阳光下的死尸,在现代文明地暴晒下逐渐发臭、腐烂,或许会有饥饿的野狗和秃鹫来分食,几年后又是一片繁华商业区。老城里苟延残喘的民国骑楼也终会成为被啃食的残肢断骨,在我们的专家、有关部门的商讨、研究和规划的热闹中死去。
钦州骑楼的前世今生
(一)钦州骑楼简介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
(三)钦州骑楼现状
钦州骑楼以1-5马路的骑楼最为典型。而这也是钦州市近现代传统商业街区。
1-5马路骑楼历史街区发展起源于民国十五年(公园1926年),往南修建南塘街(今人民路),修筑简易路面,改成大南路改称大南路。①这是人民路骑楼街区的起源。解放后又多次扩建,机关、企事业单位迁入,但其商业中心的地位历久不变。
今年寒假,我在钦南区团委办公室做了半个月办公室助理,每日往返要经过2马路4次,这使我直观的感受到这一传统商业街区的历史沉浮。
不论这片骑楼区有着怎样的过去,昔日是何等的繁荣。但经过近百年历史变迁,1-5马路的传统商业街区辉煌不再,如今街道的破旧拥挤,交通滞涩,部分骑楼也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商业中心外迁,昔日的传统商业街已成为小商品集散地。百货大楼、供销社正成为历史名词,渐渐离老一辈远去,为新一代所淡忘。近年来老城区重建开发的声音甚嚣尘上,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忧虑,或许不久的将来新的高档住宅商业区将会取代这一片老骑楼,而路过那里的我再也不用忍受那拥挤的交通和小市场的喧闹。
正在走向消亡老城区的骑楼一如钦州的老一辈。他们正在死去,记住他们的人越来越少,知道认识他们的人也死去了,他们就没有存在过。不是没有人想过拯救他们,让他们留存下去,但是时间终究走的太快。可即使留下了,也可能会是一种拖累。骑楼终究是在那片老城区才是钦州的骑楼,任何的迁移、重建、仿制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只不过是给老钦城的历史蒙羞。
三、传统文化的明天
(一)传统文化之困
老去的事物不断消亡,新生的事务正在茁壮成长。传统文化是正在死去的文化,但我们却渴望他们能够获得新生,希望其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换句话说,我们渴望在老祖宗那里继承些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们是他们的后人,证明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继承于他们的历史。
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浪潮和非物质文化申遗热,始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一事的刺激。保护浪潮和申遗热之所以会出现,与其说是因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了,倒不如说我们因为自己的私产被侵犯而感到愤怒.即使我们曾经对他不理不睬。这时,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再是单纯的 “传承与保护人类文明的瑰宝”,而是要“继承老祖宗的遗产”。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要保护前人的文化,后者是要继承前人的“遗产”。
任传统文化死去愧对列祖列宗,抢救保护费时费力费钱还不讨好,或许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商业开发。市场经济时代下,商业开发或许是我们眼中让传统文化在老死中焕发活力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后来看到了广西宜州刘三姐旅游文化节、广西罗城依饭节、三江侗族民俗风情等极具商业色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但据我实地观察发现,这些旅游文化节和民族特色项目大多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商业开发,虽然挂了个“民族特色”的旗号,做的却是千篇一律的旅游项目。难道我们从来没有过疑问,为何全广西的少数民族都跳竹竿舞?为何他们的民族舞蹈都是同样的几个动作围同样的圈圈?说好的特色呢?
写到这,我不禁要问,我们到底是在拯救还是谋杀?
(二)传统文化的明天在何处
我们总是不自觉的认为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却从说不出宝贵在哪里。我们总是叫嚷着保护与传承,却心安理得的让他们在专家、有关部门的商讨、研究和规划的热闹中死去。
时至今日,我们仍未找到一条合理保护文化传统的正确道路。
现今最流行的观点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元素,使之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乍一看很合理,其实不过是掩耳盗铃。如果我们的保护要通过改变来达到目的,那么此等貌合神离的做法最后又能留下多少原有的内涵?须知,我们此前一直宣称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那我们岂不是在自扇耳光?
现在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我们喜欢给传统事物打上莫须有的标签,把商业上的包装营销手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