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鹤琴:甘做幼稚园园长的大学教授
陈鹤琴:甘做幼稚园园长的大学教授
拿儿子做实验?中国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之子深情回忆
中国的现代幼儿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最早对幼儿心理进行研究的人是谁?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今天幼儿园里的各种教育形式是从哪里来的?
请记住陈鹤琴——这个把一生献给了“小孩子们”的教育家。
太平洋上的抉择
“一个人总是要有志向,定了志向,再定学什么,干什么。”父亲给我讲述他当年选择儿童教育作为终身事业的时候,总要说起这句话。
1914年夏天,父亲从清华学堂毕业了。跟当时他的大多数同学一样,父亲考取了庚款留美。当初中国国困民弱,许多人都想通过学医来强健国民的身体,父亲最初的理想也是学医。他把这个选择告诉了清华的周诒春校长,得到了校长的同意,周校长电告当时的留美监督,要求把父亲安排在美国最著名的医科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8月15日,父亲和其他赴美的留学生登上了”中国号”邮轮,开始留学的历程,日后成为父亲事业上的同志与挚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也在其中。命运之神就这样巧妙地把他们安排到了一起,此次的同行,也成了他们终身友谊的发端。
踌躇满志的留学生们怀着对自由、民主、科学和新生活的向往,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乘风破浪,横渡太平洋。但是在船上待了不到三天,父亲就开始寝食不安了:“学医还是学教育?”“究竟我的志向是什么?是为个人生活吗?决不!是为一家的生活吗?也决不!我的理想是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医生是医病的,我是要医人的。我喜欢儿童,儿童也是喜欢我的,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好。”就这样,父亲确定了他一生的志向。
到达美国后,父亲努力寻找机会,改学了教育。
实验狂爸爸
1919年初,离当初规定的五年留学年限期满已经为时不远,而父亲当时已经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修满了30个学分,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开始准备他的博士研究论文了。博士论文至少还要有一年的功夫才能完成,父亲于是写了延期申请。
在等待审查核准的过程中,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郭秉文到美国物色教员,力请父亲下学期回国教书,并许诺3年后再设法送父亲回来完成博士学位。父亲就接受聘请回国了。
在父亲回国的最初8年里,除了在高校担任教职之外,还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儿童教育理论的研究之中。理论是要从实践中来的,怎么办呢?当时我的大哥一鸣已经出生了,父亲就拿一鸣做实验。他拍了一百多张照片(见插图),还用文字详细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
(1)这个小孩子是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
(2)生后2秒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连续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的哭了。
……
第135天
(36)他从睡梦中惊哭起来,两手向上,眼睛往上开了两次,哭出短而快的声音。
……
第490天
(196)模仿洗衣:他拿了一块肥皂,用手捻着,在洗衣板上磨来磨去,模仿他祖母洗衣服的样子……
在一鸣出生后的808天里,他的或哭或笑,或拉屎撒尿,或学步走路,或模仿大人做了个什么动作,都让初为人父的父亲如获至宝,一一记录在案。通过观察和试验,父亲对儿童的动作、好奇心、模仿、语言、记忆、思维等方面做了科学的分析,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1923年春天,父亲提出设立幼稚园的主张,得到他任教的东南大学教育科的支持。到了这一年的秋天,中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诞生了。幼稚园就设在我们家里,父亲则是园长。
在当时的中国,儿童教育还是一片荒原,父亲创办幼稚园的做法遭到了不少人的笑话:“一个留学生,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但时间证明了父亲的正确。
“我有一百多个孩子”
1935年,日本的武装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使中国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儿童也灾难重重。8月1日,父亲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文章呼吁各界人士都重视和关心儿童,这一呼吁后来被称为“九条宏愿”:
“一、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二、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们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
……
九、愿全国慈善家和一切成人们,对于凡百救济事业,先从儿童做起,遇到危险,先救儿童。”
“凡百救济事业,先从儿童做起,遇到危险,先救儿童。” 这样的话父亲可不是随便说说。1945年初,日本侵略者沿赣江南下,一时赣州吃紧。在这之前的8个月,父亲刚刚带着幼师二百多师生从泰和撤退到赣州,至今又不得不再度迁校。可是当时要钱没钱,要粮无粮,交通工具又没有着落。当时赣州大、中学校的作法是纷纷就地解散,幼师的同学听说后十分着急。父亲说:“我是一校之长,我就是讨饭也要带你们一起走。”
父亲去找当时赣南行署专员,要求他签发重庆教育部拨给赣州各学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