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书法取法渊源之探究
朱熹书法取法渊源之探究 摘 要: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W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其书法造诣精深,有“南宋四家”(陆游、朱熹、范成大、张即之)的美誉。本文力图从朱熹书法取法渊源方面对朱熹的书法加以研究,以期更加深刻地了解朱熹书法风格特点
关键词:朱熹;书法风格;取法渊源
作者简介:秦威威(1986.4-),男,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城建管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3
朱熹(1130―1200),南宋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先生。朱熹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著述,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称“朱子”。除此之外,朱熹也有着极高的书法造诣,为书学留下了不朽的墨宝,人称“南宋四家”之一。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曰:“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V寸楮,人争珍秘,不啻与?[圭璧”。可见朱熹的书法在当时乃至其后都是极富盛名的,只是到了后来被他崇高的理学成就所掩盖罢了
一、朱熹书法风格
书法风格与书法家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其思想特点的形象化。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其书法风格与其个人的哲学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其书法风格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历代多位书法大家的影响。纵观朱熹的书法作品及其个人思想成果可以发现朱熹“推崇古体、重视法度”的书法风格,提倡“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和“皆由自家使得方好”的书法思想[1]。纵观朱熹一生经历,其书法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与内容。前期(淳熙六年以前)根本颜真卿,兼治蔡襄、王安石、胡安国等,如《致彦修少府帖》,该贴字距较密,行距宽松,字与字之间自然连贯,富有极强的节奏感。用笔坚实遒劲,笔划间的起承转合,脉络分明、严谨细致,毫无狂怪纵奇之态。中期(淳熙六年至绍熙五年)上溯前代钟、王,近追当代硕儒,如《大桂驿中帖》,其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晚期(庆元元年以后)钟爱宋贤,回归自然,如《大学或问诚意章》手稿残卷,后世评述曰:“夫朱公著述,如日在天,何容刻画……徵明何人,乃敢妄意如此。然东山亦以托名先贤文翰之后为幸,然则区区之幸又如何!”[2]观其书法风格,寻其取法渊源必须结合朱熹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朱熹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
二、朱熹书法取法渊源
(一)家学渊源
从朱熹一生活动的区域范围来看,自淳熙六年(1179)前,除赴外地应试、省亲、游历等外,朱熹几乎未曾离开过福建,这也限制了朱熹的交际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朱熹书法的更广取法。然而,朱熹与中国古代大多数士人一样有着优越的家学渊源。其父朱松对金石收藏有着很大的爱好,耳濡目染,朱熹也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朱熹本人曾自述道:
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家贫,不能有其书,独时时取欧阳子所集录,观其序跋辨证之词以为乐[3]
此外,朱松家藏了不少先贤的墨迹,特别是北宋王安石等人的书法,这对朱熹以后的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蔡襄书法亦为朱熹所心仪。大抵是因为蔡襄的书法本于颜真卿,造诣极高;同时蔡襄也是福建人,其墨迹在此地收藏较多,使得朱熹有机会得见。朱熹对蔡襄的书法有着很高的评价:
蔡公节概、议论、政事、文学皆有以过人者,不独其书之可传也。南来多见真迹,每深敬叹[3]
早年朱熹有幸结识了其父亲的至交、自己的老师们。这些人有为朱熹建紫阳楼作修身之所的刘子羽、对朱熹理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武夷三先生”、 延平先生李侗、胡宏、张?蛞约爸祆涞耐?窗等。与这些人的接触,使朱熹有机会得以目睹他们的家藏碑帖、先贤墨迹。如生活在福建建宁、崇安一代的刘氏、胡氏家族(湘湖学派祖师胡安国一门)及闽地士族等。现存朱熹的若干题跋文字当能表明其书法深受这些人的影响。如:
方生士繇出示所藏胡文定公与其外大父尚书吕公手帖,读之使人凛然起敬,若严师畏友之在其左右前后也。呜呼!是数君子者,其可谓尽朋友之道而无所苟矣。其卓然有以自立于当年,而遗风余烈可传于世者,岂徒然哉!三复叹息 因敬书其后,以致区区尊仰之意云。 乾道壬辰十二月二十四日新安朱熹书[3]
(二)“汉魏风骨”
纵观朱熹的众多书迹,不难发现他的作品有明显魏晋之风。早年的朱熹书法“取法乎上”,“学书从汉魏入手,上追钟繇”[4]钟繇工书法,尤精于隶、楷,是历代公认的大书法家,当年曹操常与他论书。唐朝张怀??《书断》评曹操书为“妙品”,誉其“雄逸绝伦”[5],南梁庾肩吾亦有“笔墨雄瞻”之美誉,可惜曹操行草书今已失传。朱熹曾学曹操书法。元朝虞集评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