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弔」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摘要.PDFVIP

「哀」「弔」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摘要.PDF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哀」「弔」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摘要

「哀」「弔」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柯慶明∗ 摘要 本文探討「哀」、「弔」兩種文類的一般寫作策略與相 應之美感特質。 「哀」類作品主要展現撰文者對早逝生命 的「哀憐」情緒與種種不忍不捨。幾經演變,致哀對象也 從幼弱、婦女拓展至未及飛揚卻先殞落之英年;哀傷情緒 似乎不「止乎禮義」 ,而是「發乎情」後並進一步凸顯撰 寫者對美好生命的眷眷深情與無可抵拒命運之殘酷的體 味。 「弔」類作品則可視為「登臨懷古」的另一種寫作形 式,由於逝世者的亡故均帶有某種悲劇意味,故「弔」除 了抒發哀慟以外,更側重在思索其人死生去就之生命抉 擇,亦間接反映出撰寫者的自我認同以及倫理困境。 「哀」 與「弔」的抒情調性依附在對亡者生命歷程之著墨,故文 中的時間維度可漫長延展,從「敘事」 、「抒情」角度觀之, 即使「哀」抒情意味較強, 「弔」敘事成分偏多,但二者 仍與習見的抒情詩講求 「抒情自我」、「抒情片刻」不相同, 若當代抒情傳統論述欲統括此二者,或須仔細商榷。 關鍵詞: 哀體,弔體,哀祭文類,美感特質,抒情傳統                                                            ∗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清華中文學報 第三期(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第 191~238頁 192 一、前言 在傳統的「實用」文類中,姚鼐、曾國藩所區分的「哀祭」 一類,1 2 除了「祭」可以及於天地神祗,甚至如鱷魚等生靈; 基 本上所告語致祭的對象大多以死者為主。誠如王羲之〈蘭亭集序〉 所謂:「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類文字往往筆 鋒常帶哀情;而其既以死者為主要關涉,則思往事,敘平生,亦 是寫作的重點:於是敘彼平生之事的「敘事」與抒己懷思之情的 「抒情」就自然交織而成一「體」,因而在文字上亦往往有散文、 韻文並行或並列的現象。若從文體類型觀察則,以特殊「人物」 為中心或彼我互動之「敘事」,仍然佔去大半篇幅,除了敘事者 乃是一主觀(不可靠?)的敘事者,或在「敘事」中或在「敘事」 末,抒發對於死者或強烈或深刻的懷思之情外,我們未必即可以 習見的「抒情」文類視之。這或許亦是我們思考所謂「抒情」文 類或者「抒情傳統」的重要切入口,因為對象的人格影像可以充 滿了全篇,而導致「抒情自我」(lyrical self )的異化;死者一生 經歷的漫長時間,與在此時間種種遭遇上之變化,亦絕對超越了 3 「抒情片刻」(lyrical moment )的集中與單一。 在「哀祭」類的作品中,昭明《文選》除了「誄」之外, 區分了「哀」、「弔文」與「祭文」三類,而《文心雕龍》則在 文體論中,獨標「哀弔」一章加以討論,這自然與中古的「文」 之觀念有關;但「哀」、「弔」與一般「祭」文有同有異,則是 可以作更加細密辨析的體類。本篇的重點則專就「哀」、「弔」 作為文類之一般寫作策略與表現的美感特質,加以探討。                                                         1 參見二氏所纂《古文辭類纂》及《經史百家雜鈔》。 2 見韓愈,〈祭鱷魚文〉。 3 以上兩個關於「抒情」文類的觀念,請參閱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 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年),頁97 。惟高氏譯作「抒情的自我」與「抒情的現時」。 「哀」「弔」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193 二、對「哀」、「弔」的傳統理解 曹丕《典論.論文》在文的四科中論及「銘誄尚實」;陸機 〈文賦〉述文的八體,亦僅及 「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 但皆未及於「哀」、「弔」、「祭」之文。至蕭統《文選.序》在 闡述各類文體時,方敘及: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