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和怀念我的父亲张开济-二闲堂.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保和怀念我的父亲张开济-二闲堂

怀念我的父亲张开济 张保和 父亲张开济于 2006 年 9 月 28 日去世, 享年 94 岁。他生于 1912 年,今年是 我的 他诞辰一百周年。 作为一个建筑师,可能很多读者熟悉我的父亲。他的建筑设计作品遍布北京,有些是几乎 人人皆知的知名建筑,如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观礼台;也有些是大 家不太熟悉但也深受用户喜爱的小型建筑,如三里河住宅小区和新疆驻京办事处,以及北 京天文馆。在各种建筑风格百花争艳的今天,这些建筑简朴凝重的风格,更显得十分突 出。 他生前也经常向北京晚报及一些其它刊物投稿,就一些和建筑有关的问题和现象予以评 论。他的文章观点分明,文笔流畅,而且又很幽默,很得广大读者的欢迎。 他虽然已经去世 5 年多了,我总觉得他还活在我们身边。他遍布北京的建筑作品仍和北 京的市民 “朝夕相处”。他所设计的天安门观礼台在 2011 年 10 月还获得了北京国际设 计周的年度设计奖。这显示了他的设计和设计理念至今还被人们所重视和认同。他所关注 的种种有关北京建设的问题,像古都风貌和建筑层高,现在恐怕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突 出了。 作为对我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我想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我父亲在生活及为人 方面的一些情况,使广大读者能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建筑师的事业建筑师的事业 建筑师的事业建筑师的事业 祖籍浙江杭州 。我的祖上张子元在清朝初年由浙江绍兴到杭州首开张子元扇 我家 庄。但到了清朝末年,家道已完全败落。我的高祖父三十几岁英年早逝,留 下曾祖父张光德及其他子女。家境全靠高祖母十指 (即做针线活)维持,家中竟无隔夜之 炊。 我的曾祖父张光德 15 岁离家学艺,后白手起家复兴祖业,于光绪年间重开张子元扇 庄。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张子元扇庄一度为杭州扇庄之首。现在在杭州的扇博物馆中,还 有关于张子元扇庄的记载及张子元扇庄生产的扇子的陈列。而张子元扇庄的扇子现在也成 了颇有价值的收藏品。 1 随着电风扇的出现,纸扇渐被取代,张子元扇庄也 与其它很多中国传统手工业一样,退 出了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但由于我曾祖父经商成功,我爷爷 不但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也开始了我们家上学受教育的传统。我的曾祖父张光德因家境贫寒, 幼时没有机会读 书。 经商有成后,自学文化。他在留给后人的文字中,鼓励后人 “儒贾并习”,即学商 并举。在一百多年前能有这种想法,是非常前卫了。我父亲对他一直非常敬佩。 我爷爷张季量毕业于上海复旦公学 (现复旦大学前身)二期,而后留在上海工作。我父亲 1912 年出生于上海,7 岁送回去杭州上小学,13 岁回到上海读中学。他从小酷爱画画, 画起画来有时饭也顾不上吃。出于 对画画和设计的爱好,他选择了建筑专业,并于 1935 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建筑设计事业。 由于他从小对绘画的爱好,他的绘图功底非常好。他的第一个工作是在一个外国人开的建 筑事务所当绘图员。后因为他不满足于绘图员的工作,离开了这家建筑事务所。临走时, 这家建筑事务所对我父亲的评价是 “他将是一个很好的绘图员”。现在看来,这个评价似 乎有些贬义,但在后来的设计生涯中,他的优秀的绘图技术确实对他的设计事业起了很大 的帮助作用。 1935 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文化大复兴,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可以想象,我父亲当时一定 是踌躇满志,准备在实践中大显身手。但好景不长,中国当时的大好形势因日本侵华战争 的正式开始而告终。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战争恐怕是最大的事业杀手。在后来十多年的 战争年代中,虽然他在上海,成都,及南京等地 设计一些建筑,但恐怕他大部分的精力 都用在了逃难和求生中。他曾给我讲过抗日战争中他在重庆的一次经历。一次日机轰炸 后,他所住的房子受到火灾威胁,所以被迫到附近的一个公园去度夜。黑暗中,他看到很 多人躺在公园里,于是他也就在他们旁边躺下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才发现那些躺在地上 的都是在空袭中遇难的死人,令他惊吓,难过不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我的父亲就于 1950 年初到北京加入永茂公司,即北京市建 筑设计院的前身,开始了他设计生涯中的鼎盛时期。那时,他 38 岁。 其后的十年当中, 我父亲设计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毫无疑问,这十年是他最高产的十年,也是他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