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第29卷第3期·2015年6月I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J0uRNAL0F6UIZHOUUNIVERsITY-ArtEdition -V01.29No.3Jun.2015
DOI:10.15958/j.cnki.gdxbysb.2015.03.016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自娱
——论晚明戏剧艺术功用观念之嬗变
吴衍发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晚明戏曲艺术在功用观念上完成了由“文以载道”向“文以自娱”的嬗变。这种嬗变是明中后期以来心学的播布、市民文艺的
繁荣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等彼此间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艺术功用观念由此前极端重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教化观念的非审美功能,
转向以高扬艺术审美情感、重视艺术自身特征的审美功能,从而推动了晚明戏曲艺术的极大繁荣和发展。而戏曲艺术娱乐观念的
流行,预示着戏曲文学传统功利主义功能的淡化,而其作为艺术本体的审美特性得到了强化与凸显,这对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展与文
学艺术特质的丰富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一嬗变过程中,虽然艺术的教化功用观念已经明显下降,且退居次要地位,但其作
为功能体系中惟一涉及作品社会意义的重要审美标准,必将仍旧是艺术审美与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关键词:文以载道;文以自娱;功用嬗变;戏剧艺术;晓明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5)03--0082-07
中国艺术史上一般把隆万之际视为晚明艺术的 家必然把艺术作为抒情写意、悦性弄情的娱乐工具。
发轫期。自此一时期始,在诗歌、戏曲、通俗小说 这种功用观念落实到艺术或艺术活动上,则必然表
以及绘画、书法等文学和艺术领域广泛存在着一反 现为对艺术娱乐价值的追求。于是,艺事中晚明文
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传统的现象,向着“奇” 人操觚染翰,填词绘事以寄情,“文以自娱”自然也
与“怪”的方面发展。艺术本质上是情感的表现, 就替代了“文以载道”,从而在观念和实践上完成了
晚明艺术的情感本性决定了艺术的魅力和使命就是 由“文以载道”到“文以自娱”的嬗变。
要传达文人艺术家的生命情感和审美价值。晚明文
一、明代戏剧艺术功用观念的变异
人情感中所蕴涵的崇尚隐逸超脱、向往闲适逸趣、
倾心世俗与自由的时代精神,决定了晚明文人艺术 有明以来,艺术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
收藕日期:2015—03—20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3BZW08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般艺术学视角下的清代艺术
作者简介:吴衍发(1974--),男。安徽金寨人.艺术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一般艺术学与艺术史论。
82
第3期—■■■ 吴衍发●—I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自娱”■■-
其功能长期被局限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于本色,或事有关于风教,苟片善之可称,亦无微
美教化、移风俗”这一传统观念。明初《大明律》 而不录”。[61吕天成在其《曲品》中引用孙月峰论南
明文规定民间演剧不准妆扮“帝王后妃、忠臣烈士、 剧“十要”,其中第十便是“合世情,关风化”。陈
先圣先贤”,但“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 洪绶为《娇红记》作序中说:“伶人献俳,喜叹悲啼,
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于是高明的《琵琶记》便 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
以“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相标榜,明确以 是百道学先生之训世,不若一伶人之力也”。¨1安徽
“政教风化”作为艺术批评的标准;朱元璋的儿子朱 人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教化作用非常
权高举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旗帜,号召艺术创作要 明确,其作品中卷开场即云:“演戏少扶世教,长歌
“返古感今,以饰太平”、讴歌“皇明之治”、“以歌 庶感人心”;下卷开场亦云:“搜实迹,据陈编,括成
人心之和”(《太和正音谱》);皇室贵族朱有墩也强调戏 曲调入梨园。词华不及《西厢》艳,但比《西厢》
剧创作“使人歌咏搬演,亦可少补于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