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心雕龙#183;通变》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和创作论.pdfVIP

从《文心雕龙#183;通变》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和创作论.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学随笔一27—— 从《文心雕龙·通变》 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和创作论 文/张翰 摘 要:((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书中展现了作者刘勰在宗经思想影响下的 文学观念与主张。《通变》篇以“有方之体”与“无方之数”为探讨中心,展开对于文学发展中继承 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刘勰肯定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同时又对所处时代翻浅讹新的不良文风 表示不满。为了矫正文坛风气,刘勰主张在创作中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以有内容、有力量的创作风格对抗柔靡无物的创作倾向,使文学能够不断地发展前进。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文学 ((文心雕龙》是一部以指导写作为目的的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的理论带入了文学创作中,使之不再只作为哲学概念而存在。 ((通变》是((文心雕龙》的第29篇,位于全书的第六卷。一般来 《(通变》篇主要探讨了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论述 说,历代研究者将《文心雕龙》从内容上分为“文之枢纽”、“文 围绕“有常之体”与“无方之数”展开。“有常之体”即为“通”, 体论”和“创作论”三部分,《:通变》属于第三部分。王运熙先 指的是文章创作的文体特征和特质,“诗赋书记,名理相因…… 生将这部分进一步解释为“写作方法统论叫“,即打破文体局限, 故练青濯绛,必归蓝穗矫讹翻浅,还宗经诰”。各种文体的发 讨论篇章字句等文章所共有的特性。《通变》篇与((风骨》、《(定 展都沿袭着固定的名位与思想艺术特性,虽然不同文章在内容、 势》等篇着重讨论了文章的体式风格问题。((通变》篇以文学的 风格、修辞等方面各有所异,但都不会超越固定的体式,并以 继承与发展问题为线索,探讨了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不仅简要 儒家经典作为其主要思想来源。 叙述了历代文学的流变,探讨了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而且对 《[文心雕龙》卷一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 文学创作提出了“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的具体指导意见。 骚))五篇被称作是“文之枢纽”,在全书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说文解字》:“通,达也”,“变,更也”。“通变”一词最早 奠定了全书的思想和理论倾向。“文之枢纽”中所表达的回归儒 提出时属于哲学范畴,源于《:周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 家经典、师法正宗的文学主张贯穿全书,是串联全书的主要线 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索。《通变》篇在看待文学发展时,也以“宗经”的基本观点做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 为理论支撑,与其他篇目相互呼应,而不是独立成章。“从质及 行之谓之通”。《周易·系辞下)):“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 讹,弥近弥淡。何则?竞今疏古,风末气衰也。”《文心雕龙》创 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子·原道》: 作于南北朝时期,作者刘勰生活在浮侈浅靡文风盛行的南朝, “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而归之……夫事生者,应变而动, 刘勰本人对当时文坛“竞今疏古”、“风末气衰”的创作倾向极 变生于时,知时者无常之行……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 为不满,在((文心雕龙》中多次强调要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矫 易其常。”((公孙龙子》中亦有《[通变》篇。探究变化之谊,而 正当时流行的肤浅轻薄的创作倾向。为了挽救当时盛行的柔靡 明其所通”。“通变”探讨的是关于事物发展中的变化与保留之 文风,刘勰特别推重“风骨”,力图以一种充满力量且充实有物 间的辩证关系,最初并不涉及文学范畴。汉代王充在((论衡·白 的创作风气来与之对抗。 纪》中有关于文章审美特征的观点:“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 “通”强调对先代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而继承的基础在于 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 优秀文学作品有着相同的功用,这些功用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 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 而改变。“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其揆一也”出自Ⅸ孟子· 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