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课件—病毒
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课程——微生物学;前言——1.病毒的最早记载;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的流感病毒;前言——2.病毒的发现; 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将病毒提纯出来,得到了一些结晶体。这些结晶体表现不出任何的生命特征,但是将这些结晶体移入生物体内,病毒就会大量繁殖,并使生物体致病。
至今美国加州大学原斯坦利实验室里保存的他当时提纯的病毒结晶仍然具有致病力。
由这些资料可知,病毒是一种特殊生物,只有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离开活细胞后,病毒无法进行任何生命活动。
这点也可以用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病毒来解释。;;非典(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前言——3.病毒的分类;前言——4.病毒的基本特点;前言——5.什么是病毒?;;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构造及化学成分;2.病毒的形态;烟草花叶病毒;形态各异的病毒;(1)典型病毒粒的构造;裸病毒;(2)病毒的群体形态;① 病毒的群体形态——包含体;噬菌斑的形态与病毒、细菌及培养基的情况有关;③病毒的群体形态——空斑; ;(3)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螺旋对称的代表———烟草花叶病毒;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复合对称的代表———T 偶数噬菌体;T-偶数噬菌体的头部为一变形的二十面体结构。头部含有双链DNA。
其尾部结构复杂,由尾管(tail tube)、尾鞘(tail sheath)、颈部(collar)、基片(base plate)、尾钉(tail pin)和尾丝(tail fiber)5个主要部分组成。;3.病毒的核酸;4、病毒的培养和纯化;动物病毒;Egg-Based Vaccine Production ;蛋白质提纯方法
(盐析、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凝胶层析、离子交换等);第二节 四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噬菌体即原核生物的病毒, 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菌体噬蓝细菌体等, 凡有原核生物活动之处几乎都发现有相应噬菌体的存在。
噬菌体种类很多, 可归纳成6 种主要形态, 即①A 型, dsDNA, 蝌蚪状, 收缩性尾; ②B 型, dsDNA, 蝌蚪状, 非收缩性长尾; ③C 型, dsDNA,非收缩性短尾; ④D 型, ssDNA, 球状, 无尾, 大顶衣壳粒; ⑤E 型, ssRNA, 球状, 无尾, 小顶衣壳粒; ⑥F 型, ssDNA, 丝状, 无头尾;1.噬菌体的繁殖;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即吸附、侵入、增殖、装配和释放;(1) 吸附;(2)侵入;(3)增殖;(4)成熟或装配;(5)裂解(释放);B.出芽性释放:
有包膜的病毒通过出芽或者分泌的方式从细胞中释放。病毒可以从细胞膜、核膜或内质网膜中获得包膜。
核衣壳附着于膜的内侧,和膜一起挤出。
;烈性噬菌体复制的过程;一步生长;2.噬菌体效价的测定;3.一步生长曲线;4、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溶原性细菌的特点:;λ噬菌体裂解性循环与溶源性循环的相互关系;温和噬菌体向烈解性循环的转变;5.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入侵的三种方式:
裸病毒直接侵入
包膜病毒以融合方式进入
有包膜的病毒以胞吞方式进入;7.昆虫病毒;第三节 亚病毒;1. 类病毒;Fig. Symptoms of viroid diseases:
A: potato spindle tuber on tomato, B: avocado sun blotch,
C: chrysanthemum stunt, D chrysanthemum chlorotic mottle ;1.3 PSTV的模式结构图;1.4 类病毒的复制模式;2. 拟病毒;
单独没有侵染性,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和复制
拟病毒可干扰辅助病毒的复制
其RNA不具有编码能力,需要利用辅助病毒的外壳蛋白,并与辅助病毒基因组一起包裹在同一病毒粒子内。
;3. 卫星病毒;4.卫星RNA;3类亚病毒因子的比较;5. 朊病毒;5.3 朊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朊蛋白(PrPc)
42%的α螺旋和少量的β折叠(3%) ;第四节 病毒与实践;1.噬菌体与发酵工业;防治措施:1.物理因素; (一)脂溶剂:
包膜病毒
(二)酚类及醛类
酚及其衍生物为蛋白质变性剂,能破坏病毒衣壳蛋白,故可作为病毒消毒剂。
(三)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
70%的甲醇及乙醇均可使多数病毒灭活。过氧乙酸等对肝炎病毒有较好的消毒作用。
;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 ;2.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3. 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4、病毒与疾病;1.圆形结构
2.有包膜
3.遗传物质为ssRN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