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结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情结问题

关于情结问题   仕与隐是 中国 传统文人挥之难去的情结。先秦 时代 的思想家们为他们定下出处行藏几个字,仕与隐的矛盾就一直与士人的人格理想和现实价值实现 问题 纠缠在一起,象幽灵一样徘徊在士人的生活世界里,老实真诚一些的文人便不由得不痛苦。而中国古代大概还是老实的文人士子们居多,因而痛苦者居然竟占了大多数。然而文人们的老实又非农民兄弟的老实巴交,终不肯痛苦在心口难开,他们识文断字,知书达礼,登高能赋,临流能诗,尽会叹了一口气,写下两行诗,说些功成身退、归隐田园的堂皇话头。这些话头由前面的人唱出来,再由后来的人接过去,再加上一些油盐酱醋,这就有了相传不绝的隐逸和隐逸的文学。因为相传不衰,所以就有对此作 研究 的必要,这也是很 自然 的事。毕竟无论如何这是 历史 存在,是事实,而背后又有牵扯进儒佛道等等的煌煌思想在内,隔了千十百年,许多事情都不是一眼能看穿,也不能直接就拿来运用。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研究。真正做这个工作的,眼下好像还不多,找来找去,只见到这么一本《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那么这本书先就有了一点点意思。   这点小意思,是它直接揪出“仕隐情结”来审问,要问这个情结从何来。弗洛依德说人有“俄狄浦斯情结”,要恋母(好像专指男孩子?记不清了)。还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一来二去,蛮象一回事,于是大家信了,相信人果真有一种叫做情结的东西附在身上。情结这种东西最大的长处就是让人捉摸不清。摸不清它的来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想得头疼死了,干脆就把它派到一种叫做“天生”的原因里。恋母情结是从哪里来的?弗老先生一归纳一演绎,就推到了性的方面,是上帝安排的男女两性分治并存使得人产生了这个情结。于是大家都恍然大悟似的明白了。中国传统士人的仕隐确也称得上“情结”之类的东西:不知怎么一来,中国文化突然 发展 到最高峰,三代之治是最好的时代,这个时候便冒出一个又一个的隐者,和那么些个盛世之君让王征隐的盛举,可见仕与隐的问题确实是中国文化天生的东西,就如男子生来便懂得“天生男女共一处”、必得要找女子为伴一般,尚在襁褓之时不被许可、亦无可能去泡妞,便只有暗恋乃母;老庄孔孟的时候虽然比三代差多了,但是去圣不远,隐的人也还很不少,并且每个人都是行动上是巨人思想上也不是矮子,搬出来一套用舍行藏的 理论 来,于是“情结”就这么定下来,仿佛签   下了一张契约:从今而后凡吾子孙,皆得永守此约,必于仕时不忘哼哼归隐,隐亦得伺机而为仕,如此方得为士大夫。故而论仕隐必得要论其文化基础,即先秦儒道孔老庄是也,此见该著第六章“隐逸文化的 哲学 基础:先秦儒道”;又第五章“陶渊明与隐逸文化”实亦部分与此有关,其第一节“隐逸现象先以传说出现”、第二节以“上古时期隐逸文化的形态:伯夷叔齐与其他”谓是。   虽然同属一种情结,却有表现形式的差异,如有的孩子希望母亲多抱它一些,而有的孩子并不讨厌别的曼妙的女孩子跟他玩儿;而且到后来长高了嘴上有了茸茸的毛了更要去关关雎鸠君子好逑要和谁有个约会,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亦是如此。所以论者论完第五章中上古隐逸现象后,便必得转入第二章论屈原之意义。屈原为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早的一位突出代表,其仕进精神乃是先秦士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政是其精神的主要 内容 ,同时在其人生追求中亦有仕进与归隐之彷徨,实为传统诗人仕隐情结最早的生动标本。用整整一章篇幅论屈原实不为过。   屈原而下,中国诗人中先是陶渊明,后来有李白、孟浩然皆是耳熟能详之与隐逸有关之诗人,论传统士人之仕隐情结,是断不可漏了他们的。例如孟浩然是盛唐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终生布衣。但他隐于家乡鹿门山,说是不求仕进,到了四十岁时却还是要出去求官,只是最终不成功,又回到家乡终老其一生罢了。此书作者把孟氏一生概括为隐逸面目下的进取,很合乎盛唐诗人的的实际思想状况。至于李白就不必多费笔墨在这里复述了。仕隐情结真是复杂,李白之后,又有苏轼。“苏轼终生向往归隐,却始终未能归隐,这与其说是苏轼的悲哀,还不如说是苏轼对于仕隐情结的变通。它的意义在于指出了隐逸文化被积极仕进人生精神的汲取,从而产生更为优秀的文化。”著者 总结 说。这是颇有意味的看法。对姜夔生活形态的 分析 是本书颇为出色的地方。“南宋末年的姜夔,出现了以职业词人为生的现象,则暗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由仕隐情结的基本矛盾体向着多元、多方位转化的气息。”无论如何,姜夔似乎确实是一种新新人类的活法(限宋代末之前)。以前对此认识似乎不够,主要是因为未能把他纳入仕隐情结的框架地来认识。  屈、陶、李、孟、苏、姜(还包括该著论及而为小文中所未绍及的如范成大等人),就仿佛代表了俄狄蒲斯情结的若干个时期一样,向读者揭示了传统士人这种致命情结是如何撒下孽种如何生根发芽又如何枝干蔽日。然而,正如弗洛依德氏的几期分段法终究不能使人明白男人从恋母转向恋别的女子是如何发生,具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