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光耀-西方眼中的“中国通”,中国眼中的“西方通”
李光耀:西方眼中的“中国通”,中国眼中的“西方通”
李光耀:西方眼中的中国通,中国眼中的西方通
20011年5月,李光耀退休了,这位自新加坡自治那一天起便不间断出任内阁职务的87岁老人,如今终于全退了。
然而李光耀并没有远离人们的视线:东方或西方寻章摘句,试图给这位进入政治暮年的历史人物盖棺论定者有之,力图分析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乃至新加坡式亚洲发展模式走向者也为数不少。不仅如此,李光耀本人也并没有就此从舞台侧门走入后台,再从后台登车离去,而是依旧不时在闪光灯面前露个面,对新闻媒体不冷不热地吹一点点风。
合作者和不合作者
自青年时代开始,李光耀就曾表现出一个良好合作者的气质。
他是华人,祖籍广东大埔的客家第四代,尽管在新加坡土生土长,却是纯正华人血统。尽管如此,由于自幼受祖父李云龙影响,他受到的是殖民地化英式教育,后来远赴英国,就读伦敦经济学院、菲茨威廉学院和剑桥大学,接受正统的英式精英教育,并捧回一个炫目的双五星。
他的家族是英属海峡殖民地的优秀属民、华人中凤毛麟角的既得利益者,但他的学业和前途一度被日本侵略、占领打断,于是他曾转而和占领者合作,利用自己的中英文特长,受雇于日本占领当局的报道课。
战后英国人回来,他仍然是良好的合作者。留学归来,他执业律师,随即从政,成为活跃的政治人物,最初加入的政党,同样是亲英的进步党。
新加坡自治后,李光耀是内阁和议会中推动星马合并的热心人,正式合并后也竭力主张星马合作,他本人曾自诩是马来人最好的合作伙伴。新加坡独立后,成为美国东南亚战略的重要环节,他再次以美国在东南亚最优秀合作者的面目登场。
1970年代起,台海两岸的对峙、竞争渐渐登上东亚-东南亚地缘政治的中心球场,李光耀和新加坡则左右逢源,在大陆和台湾均扮演诤友角色,一度被双方官方、民间视为最好的合作者。这在当时的氛围里,也算得绝无仅有的异数。
不论在东盟,在西方世界,李光耀也同样竭力扮演一个优秀合作者,八面玲珑的外交手段,让新加坡占了不少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便宜。
然而合作者仅仅是李光耀的半张面孔,他的性格里一直都有不合作的另一面。
日据时期,李光耀表面上是和占领军合作的顺民,暗地里却既通盟军,又大做倒卖木薯粉的黑市买卖。战后他继续接受英式精英教育,参加亲英组织,却早在1950年就加入马来亚反殖民团体马来亚论坛。归国后他成为所谓啤酒精英,开始尝试走底层路线,并在1952年著名的邮差罢工事件中以律师身份代表邮差与殖民当局谈判,从而实现了从亲英精英到本土精英的成功转型。尽管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他和新加坡都竭力配合美国战略,并利用语言和地理之便,在国际商业循环中得到合作红利,但他也不时用民主不能强加之类的亚洲价值观,向西方朋友展现一下自己的不合作精神。
新加坡是个小国,又是个东南亚少有的纯移民国家,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身不由己地深陷区内、区外各个强权、各派势力和各种思潮的矛盾交织缠绕之中,这种复杂性催生了新加坡这个人造国家,也让既有合作者的一面、也有不合作者一面的合成人李光耀有了用武之地,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华人与非华人
从血统上看,李光耀是纯正华人,但从教育上看则是不折不扣的香蕉人。在踏入政坛前,他和华人社区的互动并不密切,最早与华裔亲密接触,则是出于争取基层支持的需要。
在长达5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强调或淡化华人色彩,是李光耀审时度势、交替使用的两大方略。
争取自治之初,为了摆脱亲英精英形象,取悦在海峡殖民地占人口多数的华人乡亲,他强化华人形象,甚至在公共场合放弃使用用惯了的英文名哈利李。但当自治实现、左翼在华人圈坐大时,他便不惜通过与马来亚合并的办法稀释华裔情结。当马来联邦倚仗人口优势,强推歧视华裔政策时,他打出保护华人利益旗号,促成新加坡独立;独立后为了切断华裔和唐山的认祖归宗渊源,他再度淡化族裔色彩,树立新加坡国民理念,甚至为此不惜关闭了南洋华人文化大本营新加坡南洋大学。
为了对抗强大的中华文化圈影响和共产主义渗透,李光耀采取了西化政策,通过经济、司法体系和行政模式的西方化、现代化,争取国际化红利,同时强化英语地位,充分利用新加坡交通要冲、战略要地的便利,实现经济搭便车。他让新一代华裔认定西化更有前途,唐山化则星光黯淡。他成功地让这个人造国家在短短一两代人的时间里,便神奇地实现了新的国家认同,并在很大程度上剪断了新加坡华人的唐山脐带。
淡化华人色彩还有助于李光耀对新加坡的控制:建国以来,他煞费苦心搞集选区、反对党比例上限,让反对党即使获得25%左右的平均选票,最终到手的议席也只有区区一两个,保证少数族裔当选权就是个屡试不爽的金牌道具。
然而当李光耀发现,自己的集权式、高压式现代化,开始越来越多被西方诟病时,他便再次祭起华人文化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