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研究泛谈.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调元研究泛谈

李调元研究泛谈  李调元是继司马相如、扬雄、苏东坡、杨升庵之后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巴蜀文化巨人。由于明清之际的战乱兵燹,使发达开明的蜀地 经济 文化遭受重创而元气大伤,清代四川生民凋蔽,文气衰落,陷入封闭状态,川内文人难以集聚以往朝代的那种群体阵容和优势,盆地意识始渐形成。“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李调元作为诗人、文学家、戏剧 理论 家、蜀学大师的 历史 地位和人文价值,皆未能获得应有的公允评价。关于李调元的学术 研究 尚处在初浅的萌动阶段。李调元的谐对趣事传说往往张冠李戴,年代和人物关系絮缠不清,给李调元学术研究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李调元的研究和推介当从新提上议事日程。去年暮秋,德阳市市志审评会期间,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李绍明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导胡昭曦教授、省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省中华学会副会长谭继和先生,同笔者提出拟筹措成立四川李调元研究会的动议。藉此谨将去李调元研究中的几个基本 问题 罗列其后,以乞正于方家。   一、关于李调元生平与功名   1、李调元生于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年十二月初五(公元1734年12月29日),历经雍、乾、嘉三朝(包括乾隆60载全朝),卒于嘉庆七年壬戌年十二月二十一(公元1803年1月14日),享年六十九岁。有些史稿和论文把李调元的生卒年介绍得很零乱,甚至有“卒于乾隆年间”之误说。关于享年,有说六十八岁者,是因未弄清其卒月正是阴、阳历年关交替,按阴历推算其卒年似在第六十八年,但按阳历 计算 就应为六十九岁。包括《辞海》1979年修订本在内误记或付阙者,皆因未读过同治四年(公元1865)《续修罗江县志》卷二十四《李雨村先生年谱》。   李调元一生可分为求仕(二十八岁以前,1734-1761)、入仕(二十八到五十二岁,1761辛巳-1785乙巳)和致仕而归隐(1785乙巳-1803嘉庆壬戌)三个时期。   李氏“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是指李调元父亲李化楠、李调元、李调元堂弟(调元三叔化樟子嗣)李鼎元、李骥元。李化楠不仅是绵州李氏科举入仕第一人,也是罗江县自清初以来第一位进士。李化楠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卒于乾隆三十三年除夕(时为年岁交替阳历已进入1769年),享年五十六岁,历经康、雍、乾三朝。李化楠于乾隆辛酉(1741)中举,乾隆壬戌(1742)中进士。曾职官浙江余姚、秀水、平湖县令和沧州司马、涿州牧、霸冀两州牧、宣化同知、顺天府同知兼密云县令,被乾隆皇帝誉为“强项令”,一生在东越和畿辅之地。李化楠任职浙省,为李调元少年游学江南与人生追求和知识结构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李调元无论乡试会试,皆“三考两不中”,缘其生性诗情横溢,诗有别才,对八股文少有兴趣,后中会试第二名、进士二甲第十一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出任广东学政,后官至直隶通永兵备道正四品。李鼎元,字墨庄,入会试,殿试中三甲第一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副使琉球国官至正一品。李骥元,号凫塘,殿试入二甲,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充山东副主考。“一门”指李氏一家;“两院”,指调元和骥元皆任过主考或副主考,“院”即 考试 院。“四进士”,化楠、调元、鼎元、骥元皆中进士。“三翰林”。调元、鼎元、骥元皆入翰林修业三年,分别授翰林院编修或检讨,为国家最高学府研究机构毕业并从事研究工作,相当于 现代 的博士和博士后甚至人文院士。并且很巧的是,李氏一门四进士,得第中榜皆在二十九岁。民间李调元“中榜眼”之说纯属讹传。李调元著《梓里旧闻》(即嘉庆版《罗江县志》)和《童山自记》等书中记述得非常清楚,民间传闻和基层研究却莫衷一是。   二、关于李调元《涵海》文本   《涵海》是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学术总构和百科全书,涉猎文学、史学、民俗、谣谚、戏剧、 艺术 、音韵、训诂、金石、书法、绘画、编辑、农学、美食、庖厨等等诸多方面。   《涵海》共有六种版本:壬寅本(20函)、甲辰本(24函)、乾末本(40函)、嘉庆本、道光本和光绪本。初刻本凡20函、收书142种、134册,刻成于壬寅(1782)年,卷首有李调元自撰《涵海总序》,作于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为何只有20函,是因李调元含冤被捕,刻版工头向李夫人索要工钱未果而砍烧版片以致“散片零落”,幸被同乡同年四川南部人陈琮(时任直隶永定河道员、后成为李调元亲家)及时送钱救助,方使版片幸免于难。初刻本在国内殊难见到,鲜为人知,只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旅美文化学者邓长风先生于1992年3月在美读到《涵海》初刻本和《童山诗集》42卷、《童山文集》20卷,还有《全五代诗》。《涵海》刻成之后直至李调元故世前,正是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开国时期。   《涵海》是补《四库全书》之遗珠之憾、倡蜀学为显学之大作。巴蜀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自“昆仑文化”东移南徙始,四川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